政策红利护航中企“走出去”
- 发布时间:2014-12-18 21:29:26 来源:国际商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截至2013年底,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累计超过63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中国减少了审批程序,降低了企业对外投资的门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以及投资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打造了平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中国资本在海外市场异军突起。截至2013年底,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累计超过63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如何透过现象看清“走出去”的内核,优化投资路径,促进企业“版图”有效升级,成为摆在这些企业面前的问题。
政策东风劲吹
“2001年、2014年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两个重要节点。”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认为,2001年中国加入WTO,把门打开,接受了国际的经济贸易规则,与狼共舞,在竞争中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发展;2014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首次超过吸引外资的数量,意味着中国企业扩大了整合资源的平台。“未来几年,中国一定会涌现出不少跨国企业,而跨国企业的实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的深度和广度。”龙永图表示。
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的对外投资额约为27亿美元;2013年中国的对外投资额达到1078亿美元,短短12年增长了近40倍。2014年前10个月,中国对外投资同比增长17.8%,达819亿美元,预计今年年底对外投资总额能达到1200亿美元,有望首次超过外商对华投资。“中国政府现在持开放的对外投资态度,减少了审批程序,降低了企业对外投资的门槛。比如发改委的审批范围统一提至10亿美元及以上,不再区分项目是资源类还是非资源类。”龙永图表示。
“此外,中国政府正在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创造机会,例如中国政府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以及提出投资几百亿元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搞好互联互通,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打造了很好的平台。”
但龙永图认为,政府只能为企业“走出去”创造环境,怎么“走出去”还要靠企业自己。对外投资的主体是企业,应在商言商。
“走出去”需更具智慧
虽然我国对外投资合作的规模迅速扩大,领域不断拓宽,但是不难发现,无论是从企业规模还是生产技术、国际参与度等方面考量,中国与投资强国仍有距离。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卢进勇表示,中国企业大部分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低、利润低,对国际分工体系缺乏主导性,大多是利用、适应和加入,在国际投资规则制定上往往也缺乏发言权。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要求中国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必须按照国际化的要求,提升差异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这构成了“中国智造”国际形象的基础。
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德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坚持技术革新是制造业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源泉。“除技术创新外,中国制造业企业还必须提高专业、个性化服务水平,这是企业品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建国认为,“作为一个品牌,能取得成功的最大关键还是服务方面。”
同时,不少专家和企业家认为,中小企业应当抱团“走出去”,彼此信任,形成合力。魏建国认为,中小企业群体可由国家派出,和外方签订合同,“以获得1+1>2的效果”。
商务部美大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建议“走出去”的中企一方面要加强调研,对投资国的国情、竞争对手的实力等方面做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做好风险评估;另一方面要注重媒体公关,特别是在面临一些复杂突发的事件时,要学会及时反应,引导舆论,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扩大自身影响。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