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开闸 黄水现象一星期就会消失
- 发布时间:2014-12-12 18:33: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经济网12月12日讯(记者刘 慧)今天,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了。丹江口水库的一鸿清水,从陶岔口渠首闸口流出,一路欢歌向北,千里迢迢,经过长江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流经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省市沿线的20余座城市供水,将大大缓解沿线地区的缺水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旨在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我国南北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南方水多,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水资源丰富且较稳定,水资源量占到全国的80%以上。北方水少,黄淮海地区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均约占全国的35%,水资源量占全国总量的7.2%,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50立方米,只占全国人均水平的22%。由于长期干旱缺水,这一地区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面临饮水困难,一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难以投资落地。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
南水北调工程重组水资源格局,让北方缺水区彻底走出缺水困境。据了解,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年调水183亿立方米,可为253个县级以上城市供水,使1.1亿人直接受益。今天通水运行的中线一期工程年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其中河南37.7亿立方米,河北34.7亿立方米,北京12.4亿立方米,天津10.2亿立方米,将使受水区城市生活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工业供水保证率达90%以上。东线将给沿线城市增加供水22亿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积3000多万亩。
北京是南水北调中线重要受水区之一,已经为迎接来水做好充分的准备。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特意制作宣传册分发给市民,在街道社区在张贴广告,让北京市民对南水北调的必要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我最关心来水水质是否安全?黄水现象是否会影响人体健康?”北京市民武庆玲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北京南水北调办副主任何凤慈告诉记者,黄水现象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南方来水水质与北京自有水质不同,当来水与北京地下管道发生反应,就会出现“黄水现象”,经测试,这种黄水现象一星期就会消失了。为了让北京供水设施更适应于南方来水,北京市加大管网改造投资力度,并在湖北丹江口市建设了国家科技重大水专项丹江口水库中试基地,不仅要加强测试北京地下输水管道是否适应来水,还要加强研究南方水对北方水质的影响。何凤慈说,为了保证来水水质安全,北京采用实验室监测、自动监测、应急监测等方式,对干线北京段及市内配套工程34个监测断面进行监测,随时掌握水质情况。北京对于南水北调来水实行严格监测,层层把关。在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的北拒马河暗涵渠首、大宁调压池和团城湖调节池设置三道智能化水闸,一旦水质有问题,水闸就会自动关闭,确保有问题的调水“不进城,不进京,不进厂”。
专家认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不仅可以缓解受水区水资源供需紧张局面,逐步消除影响北方经济发展的瓶颈,促进潜在生产能力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能有效促进水源区、受水区生态环境,缓解沿线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2003年12月30日开工建设,至今已有11年时间。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严重缺水渠期盼了11年,现在终于盼来了长江水。但是,作为受水区,在喝到清甜甘冽的南方来水的同时,更要学会感恩,感恩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所作出的巨大的牺牲。
丹江口水库水源区很多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为了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水源地水质,40多万库区移民背景离乡,1000多家企业关闭,大量工人下岗,大量养殖户不得不重新选择职业。受水区在喝到清甜的南方来水的同时,还要向水源区“输血”,从经济、技术、人才和市场等方面支持水源区,促进水源区经济发展,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真正实现“南北双赢”。据了解,从今年起,北京市分别与河南、湖北两省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北京市16个区(县)与南水北调水源区河南、湖北两省16个对口县市结成“一对一”结对关系,每年投入5亿元用于对口协作,目前各项对口协作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对于受水区来说,要真正缓解水危机,最根本的办法是加快用水方式转变,要形成节约用水的习惯,要做到爱水、节水、护水,要拧紧家里的水龙头,要改变大田漫灌的农业用水方式,要将千里迢迢调来的水用好、管好,珍惜每一滴水。今年年初出台的《南水北调工程供水管理条例》,明确提出节水优先是受水区的用水前提,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地下水超采治理等,这将在制度层面保证节约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