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建一座高楼有多难?
- 发布时间:2014-12-10 09:35:56 来源:中国民航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金宇
11月3日,“9·11”恐怖袭击事件13年后,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自由塔”终于开门营业了。据悉,重建后的一号楼共有104层,总投资39亿美元(约合240亿元人民币),是美国最高建筑。新世贸中心于2001年底开始筹建,2006年动工,全部工程定于2015年完工,重建之路预计历时14年。那么,是什么拖累了这一美国地标建筑的“重生”?
6套初步方案均被质疑
纽约世贸中心在“9·11”恐怖袭击中倒塌后,对于世贸中心遗址未来走向的讨论从未停止。
2001年底,纽约州和纽约市政府下令成立曼哈顿下城发展公司,负责规划和协调世贸中心原址及周围地区的重建工程,监督联邦政府拨付的200亿美元重建资金的使用。
2002年4月,曼哈顿下城发展公司首次公布了世贸中心原址的重建设想,希望将它改造成一个兼有公园、交通枢纽、经济文化中心和住宅区功能的综合建筑群。当年7月17日,世贸中心原址重建方案发布会在纽约联邦大厅召开,提出6套方案,每套都包括纪念设施、庞大的商业和零售业空间以及一个交通枢纽中心。
2002年7月20日,近5000名普通纽约市民应纽约市政府邀请云集杰维茨会议中心,对6套设计方案进行投票。人们的评价让曼哈顿下城公司大跌眼镜:这些设计方案没有任何振奋人心的亮点。
最终方案历经重重质疑和修改
2002年8月,曼哈顿下城发展公司向世界范围内具有创造力的建筑师发出邀请,请他们参与重建方案的设计。
新项目方案的竞标要求包含九个方面,这九大苛刻的招标条件生动反映了利益相关者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诉求。
政治家希望重建精神文化标志。首先,建筑要有“独特的天际线”。其次,设计须包含文化元素,利用这一独特的重建机会修建主要文化机构或文化景观,例如博物馆、表演艺术中心或者其他创意中心。最后,除了主要纪念场所外,规划中还应包含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公共开放空间,例如公园、广场等。
物业持有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民众和遇难者亲属则希望这里永久成为非商业化的纪念地。因此,文件中提出最好保留双子塔遗迹,同时避免商业开发。
当然,也有各方利益平衡后的要求。例如,新道路网格须重建原世贸中心遗址里面的部分道路,使步行道和车行道通到旧址里;修建西街的大型步行街,连接未来的世贸中心纪念馆和位于炮台公园的渡轮,从而方便到达自由女神像和埃利斯岛,使步行街成为一条公共林荫道和对于“9·11”事件的生动纪念。
最终,设计师丹尼尔·里伯斯金的方案脱颖而出。不过,由于开发商希尔弗斯坦认为他的设计不实用而大肆改动,两个人还打起了官司,好在最后握手言和。
2005年6月28日,“自由塔”的最终方案正式出炉。此间,方案还历经了重重质疑和修改。例如,时任纽约州长乔治·帕塔基面临“任人唯亲”的指控,人们质疑他利用职务之便使该建筑师的方案中标;再如,为解决纽约市警察局提出的安全问题,一个57米的混凝土基座被加入方案之中,但在前期实验中,包裹基座的棱镜玻璃很容易破碎成大块、危险的碎片,因此棱镜玻璃被包含不锈钢面板和防弹玻璃的材料替代。
建设中资金及遗留物处置问题不断
2006年,第一支建筑队抵达,但仍困难重重。
首先,面对巨额资金需求,港务局压力巨大。本来在1993年,世贸中心就曾遭受过一次炸弹袭击,州政府负责对死伤者及其家属进行赔偿。2001年世贸中心遇袭后,港务局再次陷入冗长的官司之中,直到2007年才获得近10亿美元的保险赔偿。因此,港务局不断传出消息,称受资金限制,重建计划要审慎,尤其是2009年受信贷危机影响,建筑计划全面缩水。
其次,“自由塔”原本的设计有1776英尺高(约合541米),是为对应美国《独立宣言》发布的年份。但出于设计与成本的限制,这个高度是靠楼顶额外拔高的天线塔凑出来的。不仅如此,这一天线塔原本要加盖螺旋形的玻璃纤维天线罩,但因为预算限制,只剩下光秃秃的天线塔。
此外,一些“9·11”事件残留物的处置问题也引起了拉锯式讨论,延长了施工时间。
摩天城市网粗略统计,中国平均每5天就有一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而全球3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目前在建的有125座,其中78座在中国。这样的速度和数量,更显得纽约新世贸中心已走过的13年的重建之路步履维艰。不过,这个过程似乎也真实反映了美国人的做事风格——在各方利益的制衡下,实现妥协。
(原载《国际先驱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