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广袤蜀乡改革激扬前行

  • 发布时间:2014-12-09 07:31:34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阮蓓

  这里是中国农村改革扬帆的地方。

  36年前,广汉金鱼公社因一份“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摇篮;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摘掉人民公社牌子,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在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历程中,蜀乡大地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创造了一系列改革经验,为全国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从产业结构调整到城乡统筹发展,从新农村建设到打造幸福美丽新村,每一步探索和改革,汇聚成一条极不平凡的道路。

  当下,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改革肩负亿万农民的梦想,再次扬帆起航。在四川,广大干群正以改革先行者的勇气和担当,以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推动农村改革驶入“深水区”——全省农村改革总体设计和规划布局基本完成,一张更加符合四川实际的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已经出炉: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纵深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以深化农村改革为牵引推进新村建设,直指当前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

  激活要素,推动产改驶入“深水区”

  金秋十月,广汉市向阳镇一片郁郁葱葱。这个率先为中国农村改革揭幕的地方,在新一轮农村改革中,通过放活土地经营、培育种粮大户,又迎来一个稻米满仓的丰收年。

  “集中成片流转了1000亩土地种粮,全年可提供水稻、小麦200万斤。”向阳镇双柏村村支书、吉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肖猷国对记者细数土地规模经营后的好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粮食生产能力、保证粮食质量有市场竞争力,还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每亩地至少节约成本300元,每年可省3000个劳力,出去打工又能增加收入。”

  向阳的做法,与不久前召开的四川省深化农村改革工作推进会不谋而合。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四川农村改革的主攻方向是,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农村产权确权颁证推进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学种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社会化服务和金融保障、创新机制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实现业兴、家富、村美、人和。

  “既大步向前又审慎稳妥,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点的农村改革新路子。”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说,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守住底线的同时,不搞“一刀切”,不搞“齐步走”,各地因地制宜决定改革路线图、时间表,“支持基层创新探索,对的及时总结推广,错了及时纠正,做到蹄疾而步稳,努力走在新一轮农村改革前列。”

  政策引路,勇气挂帅,四川改革航船动力十足、再扬风帆。对于一个人均耕地不足一亩三分、丘陵地区占到六成以上的西部农业大省而言,四川农业可谓一部最大限度利用有限耕地资源的奋斗史。要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就必须促使土地要素进行流动和重新组合。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明晰的土地产权。

  作为全国三个确权登记整体推进试点省之一,四川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以县为单位统筹农村各类产权“多权同确”。确权登记颁证经费纳入县(市、区)财政预算,省、市(州)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予以补助。目前这项工作已在全省132个县(市、区)开展,力争到2016年底全省完成确权登记面积达到90%以上。同时加快确权登记成果应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一石洞开别样天,全省各地迅速形成竞相深化农村产权改革的生动局面。

  在巴中市恩阳区恩阳镇高店子村,随着一套国内目前最先进的农村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田册数字农村管理系统”的建成,实现了对土地全域航测。除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外,该市还做到了包括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林权、农业特色产业所有权、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物权、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和集体资产股权“八权一股”的同步确权颁证,对农民手里各种资源的保护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早在2008年就启动确权登记颁证、2011年已基本完成的成都市,涉及20个区(市、县)、2745个村(涉农社区)、212万余户、569.6万宗各类农村产权,颁证率达99.5%,率先全省摸清了农村的“家底”。与此同时,一个以实现“还权赋能”为核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也在当地落地生根。

  “起点公平确实权,产改运用建新村。”在大邑县韩场镇兰田社区,一幅标语尽显当地群众得到的实惠。

  “土地财产权有保障,农民就愿意搬到集中居住区去住。我们社区建立了2个农民集中居住区,住了980户、3000名农民。他们原来居住的宅基地经过土地整理,恢复耕地700多亩。”社区主任李俊江说。

  确权颁证明晰了农村土地、房屋权属,给广大农民群众吃了“定心丸”,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而一大批确权登记成果的应用,又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本本”换“本钱”的财富:2008年,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建成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涵盖市、县、乡三级,迄今已实现交易总额411亿元,交易品种和交易额均居全国同类交易所之首。同年10月,郫县安德镇泉水村570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该交易所成功举办了电子竞价流转交易,成为全国第一宗通过电子竞价方式实现土地规模流转的项目。

  目前,四川全省共建立市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5个、县级交易平台36个、乡镇交易平台577个,一个覆盖全省、功能齐全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正在构建,将按照“六统一”模式,建成带动全省、辐射西部的综合交易平台。

  要素被激活,再次点燃了农民对脚下土地的热爱。全省各地纷纷冲破思想藩篱、积极探索盘活土地存量之策,一大批创新农村土地利用的机制模式不断涌现。

  温江区万春镇天乡路社区探索以“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集体土地股权化和改造集体经济组织”为主要内容探索“两股一改”试点,将社区资产、资金、资源平均量化到农民个人,对集体资产通过出租、出让、合作开发等方式,使集体资产由最早的10几万元激增到5000多万元。目前社区农民转移就业率达98%,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

  金堂县竹篙镇农户自主组建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将土地综合整治后的节余集体建设用地“筑巢引凤”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按股分红“集体掘金”的同时,也解决家门口就业问题。“一园多效”实现资源变资本,财产权变收益权,推动了农村就地就近城镇化。当地农民都笑称为“我出地,你建厂,改革成果共分享”。

  ……

  改革带来的嬗变持续上演。15个县开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试点、10个县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试点、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推进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改革试点……数据显示,四川农村多种经济成分开始活跃,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均实现快速增长,在2014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中,这两项占全部现金收入的15.7%,同比分别增长24.2%、19.7%。

  立体经营,“多桨”齐划马力全开

  如果说改革之初广汉金鱼公社“包产到组”是为了解决吃饱饭问题的话,那么今天的四川农村改革,则把目光聚焦在破除城乡二元制结构、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这些“硬骨头”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今年,一份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专项改革方案》,为全省农村和农业发展拟定了新一轮改革“路线图”。

  “确权是基础,活权是关键。”四川省委常委、省委农工委主任李昌平说,四川在中央明确“三权”分离的指导思想下,在稳定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把放活经营权做实,进一步探索了集体经济和家庭承包经营实现形式的新途径,努力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一个新的机制。“在明确底线的前提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把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着力重点,因地制宜促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一个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科技与产业为支撑、金融和社会化服务为保障的立体复合式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在四川初现雏形,职业农民、农业经理人等新型经营主体在当地“百花齐放”。

  去年3月,全省第一个种植业家庭农场——遂宁市安居区绍兵家庭农场登记注册,从村民手中流转耕地、撂荒地进行规模种粮,实现了田成方、土成型、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耕作,一改过去家家户户零散低效种植方式。“水稻收获后,再种一季秋菜、一季冬洋芋,一年下来亩产值万元以上。”负责人旷邵兵告诉记者,通过订单销售,成功将农场大米打入省内外各大超市。“今年6斤装真空大米市场价卖到了88元,一亩地收入4000元,150亩土地收入50万元以上。”

  小账连着大账。截至2013年底,四川省培育种粮大户1.2万户、家庭农场6267家、新型职业农民2万名、农民合作社3.8万个、龙头企业8500多家,其中农民合作社已覆盖56%的行政村,带动43%以上的农民增收致富。

  在盛产全国种粮标兵的广汉市,通过对从事粮食规模经营的业主、农户每亩50~300元的资金奖励,451户种粮大户不断刷新着四川粮食单产的记录,规模经营数量居全省第一;在崇州市,一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现代农业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业共营”体系,有效破解了农业生产经营中“地碎、人少、钱散、缺服务”四个制约,科学解答了“谁来种地、谁愿种地、怎样种地”的难题。

  作为当地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的首批职业经理人,种田能手周维松一个人管理着1000多亩田地。在完成合作社每年制定的生产计划后,能分享两成的收益,年收入10余万元。“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我们负责生产经营管理,按股除本分红。”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新一轮改革的必然要求。四川从实际出发,把农民是否受益、受益多少作为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的重要衡量指标,积极推行各种带动机制,让农民直接、充分、持续受益。

  西充县通过将土地量化入社、企业统租建园,龙头市场引领、专合社统管生产,风险基金储备、农民返包创业,保底价格营销、二次返利互赢的“两统两返”模式,带动万亩有机示范片内2000户农民参与发展有机农业,户均收入3万元以上;资阳市在深化现代畜牧业试点中,不断完善和提升“六方合作+保险”机制,推动了合作社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服务型向实体型转变、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

  多方搭建、政策互补、风险共担,制度创新也催生了组织形式的变革。在深化农村改革的进程中,四川始终把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金融制度作为攻坚克难的助力器,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组建各类综合性社会化服务公司,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程。

  崇州市通过建立专家大院、农业服务超市、品牌管理委员会、农村产权融资担保中心,构建起科技、品牌、金融、社会化“四大服务”体系,全方位支撑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近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以16.5%的增速上升。

  在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仪陇县惠民村镇银行,记者了解到,自2007年成立以来,该行一直坚持支农支小定位,针对农村金融需求快速增长和农户普遍存在抵押物缺失问题,探索出协作联盟、扩大第二还款来源担保、协商评估等多种信贷模式,降低了融资成本,为城市金融反哺农村金融开辟了新的渠道。

  苍溪县金兰现代农业综合园区通过建立“财政项目+业主投入、农户投入、社会投入、金融支持”相配套的“1+4”农业融资新体系,统筹整合资金1.8亿元,放大了财政支农效应。

  更多的探索正在进行:在34个县开展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8个农民专合社尝试资金互助、村镇银行将实现全省183个县(市、区)全覆盖……到8月末,全省9个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县(市、区)获得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6800余万元;农机具抵押、农产品订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一批新型信贷产品也投向市场;农村地区支付结算“迅通工程”在通电、通电话的所有乡村实现了基础金融服务100%覆盖。

  创新机制,村美人和是“终岸”

  四川农村改革,从来都不乏新鲜经验。

  2003年拉开城乡一体化大幕、2007年获批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都市,在构建城乡一体衔接配套的制度体系、新型乡村治理机制以及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10年,一个包含现代农业发展各种要素的新名词——新农村综合体就在四川各地农村“生根发芽”,成为全国产村相融建设新农村的典范。

  对于一个拥有6000多万农村人口的农业大省而言,要在2020年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就意味着在改革中要解决全面扶贫解困、产业提升的问题,解决农村环境改善、农民持续增收的问题。

  对此,四川把探索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完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创新实践,通过产业先行、产村相融,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以增强农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剑指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均衡发展。到2020年,80%以上的行政村要建成兴业、家富、人和的幸福美丽新村。

  这一系列科学定位,在全省广袤田野上得到了生动的注释。

  站在四周山峦连绵起伏的村口,打量着黛瓦白墙的新居点缀在小桥流水间,西充县凤鸣镇双龙桥村村民罗碧芳眼神里尽是喜悦:自己的家乡几时出落得如此美丽?同时,2009年入驻当地的台湾企业所打造的乡村有机农业观光园,又给她带来致富的福音:“等园区全体竣工后,发展有机蔬菜有钱挣,以后都不会出去打工了。”

  镇长杜斌告诉记者,3~5年后,将建成一个集乡村风情带、特色果蔬区、有机种养区、旅游度假区和新村聚居点为一体的统筹城乡样板,整个园区可吸纳当地村民300多人就业,人均年劳务收入可突破2万元。

  苍溪县元坝镇将军村在新村建设中,大力传承了“前庭后院、栽果种菜、鸡犬相闻、鸟语花香”的生态庭园特色,又通过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提升民居内部功能,让村民住在老房子里也过上现代化的好日子。同时发展“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四位一体特色乡村旅游,走出了一三产业互动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新路子。

  回顾四川农村改革历程,每一步超越,都源于改革顺应了农民心意。

  农民自愿改、自主改、自治改,基层组织引导改——这是内江市在改革过程中推行的“三自一引”工作法,还权于民,迅速凝聚了改革共识。开村民院坝会让农民知晓“为什么改、改什么、改了有什么好处”;民主选举成立议事会、监事会,确权方案、土地流转、新村建设、产业发展等所有改革方案由村民议决;在改革中遇到的矛盾问题主要由群众互相协商、自主解决;选好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加强指导、规范运作,初步建立起村党组织领导、议事会决议、村委会执行、监事会监督的新型村级民主治理机制。

  “现在不仅住上了漂亮的楼房,村里还给我们安装了智慧家居系统,我在外面打工都能看到屋里老人的情况,好方便。”苍溪县文家角新村村民杨勇军谈起现在的生活满脸幸福。据县农工委主任牛康辉介绍,县财政投入50余万元打造农村经济社会管理新型平台,在农居建设中融入宽带网络、远程报警、紧急求救、手机视频、家电自动控制等智能化理念,实现网络全覆盖。在新村服务中心设监控中心,可实时观看区域内的动态情况,最大限度为农户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2013年以来,全省完成各类新村建设8317个。巴山新居、彝家新寨、藏区新村等一大批民生安居工程正在四川如火如荼地推进……

  改革带来的红利也不断在当地农村释放。去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万亿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8%,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位居经济大省前列。

  几点启示

  1978年1月,四川广汉金鱼公社包产到组比安徽小岗村的大包干和那张秘密契约早了11个月,而1977年10月,广汉西高公社金光村大包干比金鱼公社还早。四川可谓名副其实的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

  新一轮改革元年,作为先行者,如何在全国深化农村改革的汹涌浪潮中保持先发优势,不被赶超?四川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

  一是不违背中央精神。四川在农村改革顶层设计中强调“把准方向、守住底线”,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工作的基本原则“三个基本”不动摇,不抢跑、不越线。

  二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改革之初的农村生产责任制是先由农民发明,再由党委、政府支持干起来的。四川在新一轮的改革进程中,做到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不搞大包大揽,不搞强迫命令,把选择权交给农民,保护基层的改革激情,引导群众依靠群众推进改革。

  三是鼓励各地勇于探索创新。对于亟需研究探索解决的问题,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禁止性规定的、和现行政策不相悖的、无须中央授权的,省委、省政府都鼓励各地大胆尝试、大胆地闯,防止各地产生顶层设计依赖症,一系列创新措施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同时省上成立专项改革领导小组,每一个专项改革方案,都明确牵头单位推动落实,制定配套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完善推进机制。

  四是保持四川特色。四川人均耕地0.67亩,分散零碎又多为丘陵地,很难像北方一样使用大型机械实现大规模作业。四川从实际出发,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对规模数量、流转方式不做统一规定;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农业经营方式结合发展;并在金融扶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科技支撑等方面配套落实,系统推进农村改革。同时以改革为牵引加快新村建设,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最终实现“村美民富”城乡统筹和谐发展。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