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明汉兴之地礼仪飘香
- 发布时间:2014-12-09 02:33:06 来源:河南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记者感言
中华民族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是因自古就有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传统,正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礼,也应成为日常生活的准则。”采访中,永城不少基层干部发出如是感慨,群众的礼仪之举,也已蔚然成风。立足汉兴之地的礼仪禀赋,将改善人居环境工作纳入复兴“礼仪之邦”的范畴,永城这种做法,看似小题大做,却做得深刻自然,成效自不必说。③11
□本报记者杜君
见惯了徽派的粉墙黛瓦马头墙,彰显汉文化风格的“灰瓦、白墙、红腰带”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12月7日,永城市演集镇韩寨村,青青麦田似绿毯,房前屋后百果园,白墙灰瓦的农居错落有致地散落其间。尤为醒目的是,每栋房子的四周,都整齐地刷上一道鲜艳的红漆,宛如汉服的镶边。
“这算是永城汉兴之地的一种符号象征。”永城市委新农办主任李世军说,永城之所以被称为“汉兴之地”,是因为汉高祖刘邦兴起之地便在永城的芒砀山。
“秉承汉兴之地的文明传统,永城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中,巧妙融入浓浓的汉文化,大大激发了农民的主动性。”永城市委农办副主任曹丽表示。
谁家环境搞得好,看看门口的“星星”就知道。在陆楼村,群众自发组成“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26名理事会成员每个月20号集体逐户巡查,现场拍板,好的加星,差的减星。
“连续3次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就能挂上流动红旗,谁来串门都高看一眼呢。”村民丁美荣笑得很开心,作为村里第一批挂上流动红旗的光荣户,为保住这份荣誉,她家门口每天能扫三遍。
在茴村镇南街村的“书法二巷”,66岁的农民书法家杨峰正在雪白的墙壁上泼墨挥毫,十几分钟工夫,一幅“房路改旧貌,门庭换新颜”的楷书跃然墙上。不远处,几位村民正挨家挨户,顺次赏读书法巷墙体上一幅幅各具特色的书法作品。
见记者有些吃惊,茴村镇党委书记王作云解释道:“茴村是远近闻名的书法村,农商为养生,笔墨以娱情,全镇5000多人,1000人常年习练书法,涌现出7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借助村民这一雅好,村里鼓励农民书法家将作品从自家纸上搬到公共墙上,房前屋后,翰墨飘香。“抬头都见自个书写的文明诗词,谁也不好意思不讲文明。”村支书杨海春笑着说,“现在写在墙上,日久天长,文明之风就将印在心头了。”
华夏礼仪之风熏陶下,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正成为永城农民的自觉行动,全市718个行政村已有586个基本达到了“三无一规范”的阶段性要求,占总行政村数的81.6%。
好环境搭配好风尚,永城家家尊老爱幼,美满和睦,还被授予“中国长寿之乡”。在不到300人的陆楼村,90岁以上白发苍髯的老人就有5名。迎面而来的村支书杨永奎已过古稀之年,依旧面色红润,声如洪钟。“俺在陆楼算是‘年轻人’。”杨永奎笑着说。
太丘镇黄桥村在旧房改造、危房拆迁中,不少老人筹不够钱盖新房。村两委就多方筹资,盖起66户老年房,水电气俱全,只需几件简单家具,就可拎包入住。73岁的退休老教师宋献树现场自编顺口溜:“村庄似花园,水泥路路通,扫径迎客蓬门开,全村老幼皆亲爱。”③11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