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阳光 为何照不到中小企业
- 发布时间:2014-12-09 01:00:05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央行的“意外”降息,让市场传来一片叫好声。但是,很快就发现,此次降息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安慰,至多是给信贷大户——开发企业和政府融资平台带来了一点好处,前者增强了抵御房价下降的信心,后者缓解了资金调度压力。而对更需要融资支持和降低成本支撑的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并没有实质性利益。
降息效果为何会弱化?要知道,按照中国目前广义货币(M2)与GDP的关系,降息更应具有调控功能,更应起到为企业降本的效果。原因就在于,中国的融资结构尚存在一定的不合理。
就整个融资结构来看,间接融资的比重过大,直接融资的比重过小。因为,只要间接融资比重过高,银行就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银行与企业之间就处于极为不平等的关系,企业就必须一切服从于银行。从目前银行贷款的综合成本看,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对大中型企业来说,贷款的综合成本一般都在8%以上,高的也超过了10%。这也是为什么券商坚持8.6%的利率不降的主要原因,在他们看来,比起银行的综合成本,8.6%企业还是愿意接受的。而对于受资金困扰更为严重的中小企业来说,贷款的综合成本就更是以10%为基础,不断地向上提升了。由于进不了股市,想拿些券商8.6%这样的“低利率”融资也是可望而不可及。
显然,如何改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关系,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也就成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重要途径。新三板的开通,新三板可以转板的规定,以及债券市场的逐步扩大等,无疑是提高直接融资毕生不可忽视的方面。
而间接融资中虚拟经济获得的贷款支持比重过大、增长速度过快,实体经济获得的支持过少、占比过低,则是银行话语权过多、贷款综合成本过高的另一种表现。因为,从2008年到现在,虽然贷款每年都以天量的速度增长,短短的几年时间,M2也翻了一番多,但是,真正流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金却少得可怜,实体经济获得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明显下降,新增贷款中实体经济的比重更是低得可怜。大量的贷款,都流入政府融资平台和开发企业了。而由于房地产市场的低迷,相当一部分贷款已经变成不能流动的资金,整个社会的资金流动率越来越慢。这也是为什么我国M2与GDP的比重是美国两倍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没有银行足够的贷款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就十分紧张,银行也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增加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将贷款的综合成本不断提高,导致实体企业不仅要面对融资难的困局,还要面对融资贵的伤害。
同时需要关注的是,近年来,纵然实体经济的融资总量有了一定增加,特别是直接融资有了更大幅度的提升,但是,获利的也仅仅是极少数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中小实体企业则完全被边缘化了。浙江、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地下金融十分发达,近两年来跑路的“黑金融”老板越来越多,就与中小企业融资无门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中小企业的融资正门开得很好,歪门、邪门、偏门也就不会随处可见。
总之,我们应以最大的力量确保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防止把中小企业边缘化。特别是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努力使中小企业从正当渠道获得融资支持。让降息这样的阳光雨露,更多地洒到中小企业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