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是否会转向宽松?
- 发布时间:2014-12-06 15:00:19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北京12月6日电(记者李延霞、刘铮)经济下行压力下,中国货币政策的走向牵动着全球市场的神经。特别是央行前不久两年多来首次出手降息,引发了市场对“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否会转向宽松”的猜测。降息,是否意味着我国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今后继续降息的可能性有多大?降息是否与改革“相悖”?
货币政策取向是否发生变化?
自2011年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此次央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将转向宽松?
“此次利率调整仍属于中性操作,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央行明确表示,此次利率调整的重点是要发挥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引导市场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下行,促进实际利率逐步回归合理水平。
显然,在企业比较困难的背景下,降低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提供支撑,是央行下调利率的主要原因。
“降低基准利率并不代表货币政策的转向。”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目前经济形势并不要求宏观政策有大的变化。虽然经济增速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但就业情况良好,结构调整也在取得积极进展,没有必要采取强刺激。
他表示,通胀持续低于预期,PPI环比持续下行,存在着推高实际利率的压力。“实际利率是货币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利率调整恰恰是为了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央行副行长胡晓炼近日也在一个公开场合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改变,不能将降息轻易地理解成货币政策的放松。
再次降息可能性有多大?
相比此次降息的意义,目前市场更关心的是我国是否已经步入降息、降准周期,近期是否还会有大举措?
在经济数据低迷的背景下,不少机构认为未来仍存在进一步降息以及降准的可能。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由于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以及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等原因,融资难、融资贵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当前工业生产放缓、投资增长动力不足的背景下,通货紧缩隐忧显现,需要央行及时对货币政策采取相应调整。
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为6.7%,较1至9月继续回落1.2个百分点;10月当月工业利润增速更重返负值,显示中国经济内生动力不足,企业比较困难。
“如果企业融资成本仍高居不下,特别是经济明显走低、就业恶化,那么2015年可能会继续调降存贷款基准利率。”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高玉伟表示,“从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结构的角度看,未来在继续使用价格型工具的同时,也会配合使用数量型工具,预计2015年可能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至2次。”
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需要保持,但也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预调微调。胡晓炼坦承,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不变,并不意味着各类货币政策工具不使用。随着经济的增长,货币供给也应该增长,作为货币供给的动力源,基础货币需要投放。因此,基础货币投放的工具就会有多种选择。
降息与改革“相悖”吗?
国内外对央行的降息给予高度关注和议论,这里面积极评价的声音占主流,但也不乏对中国货币政策“急转弯”的担忧,甚至认为降息是为流动性“开闸放水”,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背道而驰”。
“降息与改革并不矛盾。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政策就应当适时适度调整。”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当前我国的通胀率较低,甚至有通缩压力。货币政策审时度势进行调整,是很正常的。”
第三季度我国GDP增长率降至7.3%,10月宏观数据仍显弱势,PPI数据连续32个月下降,企业生产经营较为困难,CPI同比涨幅低至1.6%,制约货币政策预调微调的价格因素基本消除。
由此可见,当前中国经济下行风险远大于通胀风险。在“新常态”下,除了继续向改革要动力之外,在货币政策上作出灵活预调微调,给中小微企业创造良好的信贷环境,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可以给后续改革创造更好的环境。
改革与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不要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货币政策一般都是短期政策,有所调整是为了经济的合理运行,更好地向前推进改革。”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