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上郡”筑牢“基础堡垒”
- 发布时间:2014-12-04 06:31:45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文洪瑛陈涛
近年来,有着“农业上郡”之称的江西省宜春市,转型升级之势风起云涌。面对全国改革创新、跨越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宜春市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抓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的转型升级,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强壮了“动力引擎”,营造了“内生推力”,筑牢了“基础堡垒”。
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基础
作为赣西地区人口最多、地域最广的宜春市,在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东至南昌210公里,西到长沙200公里,位处江西、湖南两省的腹地,宜春市的区位边缘化劣势又十分明显。如何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能够逐浪船头,追逐并赶超各地的步伐?
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是转型升级的基础。
2013年底,江西省开始部署实施“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全力把赣西地区打造成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重大战略,印发了《关于支持赣西经济转型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支持赣西加快转型升级发展,力争把赣西地区打造成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和江西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在省委省政府“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发展总思路的指引下,宜春市以崭新的视野破解发展升级的困局,化劣势为优势,转腹地为“左右逢源”,带领570万袁州儿女积极作为、勇挑重担,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三升级、三提速、两加强”的发展战略,即农业升级、工业升级、旅游业升级和县域经济发展提速、城镇化进程提速、城乡居民收入提速以及加强作风建设、加强制度建设。
农业,作为社会经济的基础和重中之重,无疑是自古以来就谓为“农业上郡”的宜春市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
“宜春不仅要做农业大市,更要做农业强市。”市委书记邓保生态度坚决。
思路决定出路。
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升级的要求,宜春市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带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最终出台了包括推进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内的“1+N”系列文件。
市农业局局长甘本新介绍说,市里还及时出台了《关于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办法》等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建立了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机制,使全市的土地流转更加组织化、有序化,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对体制机制的大胆改革和创新,极大地增强了农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有效提高了宜春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农业农村的发展活力。
产业体系的建设是关键
素有“赣中粮仓”之称的宜春市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大市,农业发展有基础、有优势,粮食总产量、油料总产量、生猪出栏等位居江西省第一,但仍旧存在着生产方式落后、产品结构单一、转型发展任务重等问题。
农业的转型升级究竟应该怎么转、怎么升?
“发展升级的核心是产业升级。产业升级的关键是产业的选择和定位,也就是产业体系如何建设和发展。”宜春市委农工部副部长李小银说,宜春市的产业体系建设发展就是“五做”,即做特产业基地、做大产业规模、做长产业链条、做优合作组织、做强龙头企业。
理念决定思路。
立足当地实际,宜春市对产业体系建设发展进行了精心的谋篇布局和顶层设计。首先,就是重点推进粮食、畜禽、油茶、竹、苗木花卉、有机(富硒)农产品等六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
高安市是南方传统的肉牛养殖地区,当地的“锦江黄牛”品种优良,是江西三大地方良种之一。全市目前肉牛存栏量25万头左右,每年出栏15万头,但相对于北方的养牛大市来说,规模还是太小。今年,高安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推动肉牛养殖产业的发展升级,争取在5年内肉牛存栏量要翻一番,并把当地打造成江南乃至全国的肉牛养殖重点地区和集散地。
在如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方面,宜春市通过扎扎实实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抓规模、抓特色、抓加工、抓组织、抓服务,闯出了一条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群化、特色化、生态化、品牌化的升级之路。目前,全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792万亩,丰城市的中国生态硒谷被农业部列为第一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靖安县成为全国绿色椪柑标准化生产基地,宜丰、奉新、上高、万载、靖安5个县也上升为全国绿色大米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升级,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据介绍,宜春市产业体系发展升级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推进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集约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并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调整优化全市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
据了解,宜春市的10个县市区目前均已建成1~2个核心区达千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区经营主体达104个,其中农业龙头企业3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个、家庭农场6个、专业种养大户35个。通过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和示范效应下,大大激发了周边广大农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并带动周边众多农民增收致富。
“中国毛竹之乡”铜鼓县的江桥竹木业有限公司能把一根根毛竹加工成竹键盘、竹鼠标、竹显示器、竹地板等产品,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带动了当地众多种植毛竹的农户增收致富。“毫不夸张地说,通过精深加工,可以使一根普通的毛竹增值几十甚至上百倍。”公司总经理冯绪泉告诉记者。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宜春市33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完成销售收入182.7亿元,实现利润12.4亿元,上缴税收8.9亿元,带动农户80.2万户,户均增收1894元。
科技服务的升级是支撑
如今,农业科技的创新升级已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力引擎。“科技改变生活。”质朴务实的宜春农业人深刻地认识到,如果没有科技的支撑,继续保持赣西农业领头羊的地位将会越来越艰难,只有尽快融入到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潮中,加快推进当地农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才能让现代农业在“沃野流金”的宜春大地上结出更多的硕果。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宜春不断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通过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步伐等措施,给当地的广大农户切切实实带来了产量和效益的双丰收。
“现在水稻产量高得很呐,亩产比去年多了300多斤!”袁州区西村镇国桥村草坪组农民范朝生指着自家的水田感慨地说。原来,范朝生去年参加了宜春市在西村镇举办的“阳光工程”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经过课堂辅导和田间实践,完全掌握了从抛秧、种植到施肥、除虫、除草乃至收获的各种新技术。
同时,优化和整合全省农业科技资源,推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联合协作,推进产学研、农科教协同创新,为宜春市开展高产优质、轻简高效、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推广与应用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农米业集团与江南大学联合科技攻关,建设了一个碎米深加工项目,每年可以生产出4460吨米蛋白粉,全部出口到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该技术将每吨大米的产值提高了2.5倍以上。金农米业利用科技带来了生产的跨越升级,也带动了广大农户的增收。据介绍,集团是以入股的方式参与成立了由28个分社组建的汇农种植业专业合作联社,联社入社社员达2719户,在当地和周边地区种植优质稻达3万多亩。
“小河里有鱼虾,土壤里有蚯蚓,这是我们说的有机农业最低标准。你看,我们这里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坚决不让土壤、水、空气受污染,农业生产也必须要严格按照标准化的现代技术来进行。”有着“江南有机第一县”之称的万载县有机农业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湖南说。该县茭湖乡农民易林福告诉记者:“我流转了120亩地,每年交叉种一季毛豆、一季玉米和一季大麦,全部由金源公司提供种子、有机肥料,他们还对我们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和服务,都是按照标准化的有机方式进行种植,种出来的东西根本不愁销售!”
嬗变,如今正在这片1.87万平方公里的袁州大地上拉开帷幕。处于改革创新关键期、跨越发展黄金期的“农业上郡”宜春,必将伴随着赣西经济转型发展的激昂旋律,在全面深化改革发展中奏响农业转型升级更加动人的乐章!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