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CERNET见证中国互联网创新20年

  • 发布时间:2014-12-03 01:31:21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CER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用自己的成就诠释并见证了中国互联网的辉煌20年。

   服务国家战略 CERNET应运而生

  今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20周年,也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互联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建设20周年。国家的需要是CERNET诞生的基础,国家的支持,也是CERNET发展的保证。

  1993年9月,美国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的最终目标,此实施计划提出后,多国效仿,投巨资建设,并将其作为未来国力强弱的指标。

  我国对此高度重视。1994年,国家计委紧急联系国家教委,迅速启动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

  回忆当初的建设过程,CERNET专家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吴建平教授说:“为了赶时间,我们几乎是边报批,边启动,并没有坐等项目启动,我们知道时间紧迫。”

  实际上,项目正式获批之前的7月,由清华、北大等6所高校建设的CERNET实验网就已开通,这也是我国第一个TCP/IP互联网。1994年11月项目正式获批,准备工作已经完全就绪,建设工作迅速全面铺开,中国第一个全国性计算机互联网建设正式启动,由此拉开了中国互联网建设的大幕。

  1995年底,CERNET提前一年通过鉴定验收。这条带宽只有64K的主干网,覆盖了全国东西南北8个主要城市,连接了全国108所高校,联网用户3万人,他们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互联网用户。

  第一届管委会主任、原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梁猷能教授曾这样评价:“尽管当时建设CERNET主要是从加快教学科研的角度做的,但回过头来看,当时的决策,绝对称得上是富有远见。”1996年2月,国务院颁布第195号令,认定CERNET为中国大陆具有独立国际出口的全国四大计算机互联网络之一。

  随着互联网用户的迅猛增长,到1996年底,CERNET主干网64K的带宽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国家计委支持的“CERNET主干网升级工程”解了燃眉之急,CERNET卫星传输网让CERNET主干网带宽达到2M。

  1999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启动,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CERNET发展的传输网问题,也为CERNET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该计划的支持下,CERNET主干网带宽跃升至155M,联网学校超过800所,成为国家最重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与此同时,互联网全面走向成熟,互联网规模快速膨胀,IP地址以及安全等局限很快暴露出来,互联网发展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

  1996年起,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投入到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中,地址协议的第六版,即IPv6被提了出来。从IPv4到IPv6,互联网的格局面临重新洗牌。

  1996年,美国有关方面正式启动下一代互联网发展计划NGI。

  1998年,还在忙于主干网升级的CERNET及时跟进,建成了我国第一个IPv6试验床。2001年,在国家自然基金委的支持下,CERNET主导参与的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地区实验网NSFCNET在清华大学通过验收,获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2002年,57名院士上书国家相关部门,建议国家及时抓住下一代互联重新洗牌的机会。

  2003年,国家发改委等8部委正式启动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力争在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上取得先机。

  CERNET再次充当了急先锋。2004年12月,覆盖20个城市,连接100多所高校的CNGI核心网之一CERNET2率先正式开通,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这一成果被两院院士评选为当年10大科技进展。

  2008年底,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家紧急启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实施,CNGI—CERNET2再次临危受命,承担起了IPv6试商用的重担,联合1000多家单位,在下一代互联网上先行先试,充当排头兵。2013年12月,“211”三期项目验收,CERNET主干网带宽达到100G,成为我国第一个100G主干网,也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100G主干网,联网学校超过2000所,联网用户超过2500万。CERNET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学术互联网。

  持续创新 CERNET发展的动力

  CERNET建设的20年是互联网技术创新的20年,创新是CERNET的灵魂。

  1996年起,CERNET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攻关项目,包括网络管理、路由器、搜索引擎等多项自主研究,填补了中国互联网研究的空白。

  “现在看来,我们当初抓的那些还是很关键的,几乎一个没有漏掉。”回忆起当初跟踪的几个关键技术,吴建平非常自豪。

  90年代末,我国流行的三大搜索引擎,北大牵头研发的天网,清华牵头研发的网络指南针,华南理工大学牵头研发的华南木棉都是CERNET“九五”攻关项目。

  在路由器等关键设备上,长期由美国等少数国家的企业控制着。“路由器是我们必须攻克的,否则,就如别人掐着你的喉咙,永远受制于人,通过‘九五’攻关,我们最后解决了这个关键技术与设备。”

  2004年,中国第一台IPv6高端路由器由清华大学研制成功,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果说前10年还重在跟随模仿,那么后10年,CERNET拉开了中国互联网创新的大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地址不足的矛盾暴露出来,1996年,美国启动了以IPv6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工程NGI。1998年,CERNET及时跟进,建设了中国第一个IPv6试验床。

  2003年,在CERNET的参与推动下,国家正式启动了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CERNET承担了其中的核心网之一CNGI-CERNET2。

  CERNET没有学习美欧做IPv6/v4双栈,而是选择了纯IPv6的路线。

  正是在这一不同寻常技术路线基础上,很快就诞生了与别人不一样的两代网过渡技术:“4over6”动态翻译技术,以及基于真实的原地址认证等多项突破性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先后有11个国际互联网标准RFC获得批准。而此前的第一代互联网,仅有一项RFC来自中国。

  2004年12月,CERNET迎来建设10周年,CNGI-CERNET2开通,这个连接了20个城市25个节点的互联网成为全球最大的一个纯IPv6互联网。这一突破性的成就,被两院院士评为当年10大科技进展。2006年,CNGI-CERNET2通过了众多院士领衔参加的鉴定验收,专家们高度评价CERNET2在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上所获得的突破性成绩:“属国际首创,总体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也是这一年,CERNET2因为这些突破性成就,再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10大科技进展。翌年,CNGI-CERNET2再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下一代互联网“4over6”过渡技术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2010年,国际互联网协会把最高奖波斯塔尔奖授予吴建平,国际互联网协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阿莫尔在发言中称赞道:吴建平多年来工作和培养的优秀互联网技术团队,不仅在中国互联网技术进步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积极参与IETF学术活动,并且在成功开发多项国际互联网标准RFC中表现优异。

  互联网发明人Vint Cerf在参观CNGI-CERNET2之后评价说,在IPv6的建设上,中国走在了美国的前列。

  协同创新 破解体制机制矛盾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制度,如果没有这个政策,CERNET可能在早些年就没有了。”CERNET项目启动之初最直接的决策者之一、原国家计委科技司司长姜均露对CERNET创造性的制度,至今仍然念念不忘。

  CERNET建设之初,就在国家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制定了三层清晰的管理架构,CERNET领导小组,CERNET管委会,CERNET专家委员会。同时,为解决日常运营费用问题,1997年,经当时的国家教委批准,出台了通信费用分担的政策,各联网学校根据白己使用的流量多少分担费用。有效地弥补了国家项目管理上的短板,解决了公益网络基本的运营费用问题。

  随着CERNET的不断发展壮大,发展过程中的体制矛盾逐渐显现。到1999年,CERNET的联网用户已经超过500万人,对网络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作为一个科研联合体,广大科研人员已不仅无力承担一个有庞大用户的互联网的服务,更直接影响了他们在互联网研究方面的精力。

  2000年12月,教育部党组经过审慎研究,决定组建赛尔网络有限公司,委托赛尔网络有限公司提供运营服务,开发更多增值服务,反哺科研,同时,保留原有的科研体系不变,继续承担国家重大的科研项目与工程。

  回忆起赛尔网络有限公司的组建,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工程院院士韦钰说:“要把组建公司这个事情给党组说清楚,是很不容易的。我们最后打了一个比方,说我们是建房子的,但需要专业的人来做服务,这就是赛尔。”

  用公司体制解决CERNET的运营维护工作,使原来的科研联合体有了一个依托,赛尔网络有限公司的成立,彻底改变了网络服务的短板,并解放了广大科研人员。

  事实上,CERNET一开始就不是单打独斗。团结,合作是互联网的基因,也是CERNET的基因。

  1994年初,由清华大学牵头,北京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6所高校向国家相关部门提交了第一份项目建设建议书。由此拉开了大联合,大协作的序幕。

  1995年底,CERNET提前一年完成验收,联网学校达到108所,地区节点学校达到10所。截至目前,CERNET省级节点学校达到了38所,CERNET2节点学校达到了41所,联网高校超过2000所。

  CERNET第一届管委会主任,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梁猷能谈到CERNET的成功经验,第一条就是:“联合”。

  “当初有人说,CERNET是把10只老虎关在一个笼子里相互咬,不出两年,一定要咬死的。但20年过去了,我们不仅没有死,而且不断发展壮大,变成了2000多所。”

  在20年的建设过程中,参与学校,尤其是节点学校,出人,出地方,出资源,为CERNET建设节约了大笔经费。同时,在关键技术上,各学校积极参与,整合了最优秀的专家联合攻关,专家委员会主任吴建平说,我们应该感谢所有参与的学校,无私奉献,不去计较一个学校的得失,才会有今天CERNET的发展壮大。

  原教育部科技委秘书长袁成琛长期负责CERNET的工作,她对这一机制有着更深层次的看法。“CERNET一开始就是坚决按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战略,这个总体规划就是来自全国8个高校的10个专家一起制定,这就确保了技术路线的正确性与效益,效率的最大化,专家们无论来自哪个学校,都能从全局战略考虑,也是非常难得的。”

  12月25日, CERNET第21届学术年会开幕,针对在校大学师生的创新创业基金宣布设立,每年将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不求任何回报地支持鼓励大学师生在下一代互联网上的创新。CERNET用自己特殊的方式,纪念了他的20年。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