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诈骗多发折射民众缺乏安全感
- 发布时间:2014-11-26 09:29:25 来源:杭州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陈恩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当你走进银行,就会看到各种“预防电话诈骗”的提示。若是在晚上,一些自助银行甚至还放起循环广播。
即便如此,电话诈骗还是时有发生,案件数量居高不下。据公安部统计,2013年电话诈骗发案30万余起,群众损失100多亿元。
这些诈骗案件的形式和过程都非常相似:找个理由,打进电话——“执法人员”在那头威严的告诉你,你涉嫌某某犯罪活动——帮你洗脱嫌疑,让你汇钱到“安全账户”。
说起这些,很多人都会觉得很搞笑,甚至可能感觉那些受骗的人需要“补脑”。但是,每年有那么多人会上当,还是要引起我们的反思。
一定程度上,其原因可以解读为,面对执法人员,老百姓底气不足,感觉自己是弱势群体,缺乏安全感。而深层次的原因是,在现实的司法和执法实践中,执法人员的权力往往缺乏有效监督和约束。
记得在去年底,广东清远市清城区一位环保局局长被曝在和朋友聊天时称,“可以分分钟可搞垮一家企业”。尽管他的说辞有夸张的成分,但也暴露了一些现实问题。
这些现象和问题造成一些老百姓的错觉,误以为执法人员找个理由便可“为所欲为”。同时,在经济社会转型阶段,也不排除有一些商人为了企业生存和商业利益最大化,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时刻胆战心惊。加之,我们在私有产权保护方面曾经走过一些弯路,加重了“有产者”的不安全感。
值得一提的是,民众缺乏安全感对经济社会并不完全是坏事情,可以说是有利有弊。
好处是,不安全感可以激发很多民众不断努力进取,希望通过不懈努力获得成绩和社会认同感,用成功来取得相对的安全感。这样一来,每个人的努力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
但是,不安全感带来了焦虑情绪,急功近利又导致了投机、浮躁心态。这些心态影响了企业和个人职业精神,禁锢了人们的创新思维,压抑了个人的灵感和好奇心,使整个社会的科技创新动力减弱,企业活力受到影响。
其实,电话诈骗高发只是洞察当前经济社会的一个视角。在当前,很多社会经济现象都与民众缺乏安全感有关。比如近年来的公务员热。事实上,很多时候,家长让孩子考公务员,不一定是希望他当大官,只是希望有一份稳定的保障,减少不安全感。不过,这样的导向和思维模式显然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由此看来,提高民众的安全感已经迫在眉睫。而解决这一问题,最核心的是推进法治,约束公权力。
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
我们相信,若法治建设能取得重大进展,将对中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生深远的影响。对此,我们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