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新陈代谢”方能基业常青

  • 发布时间:2014-11-24 04:31:23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兴业全球基金理财专栏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袖珍基金”遍地,却全都“垂而不死”的现象广受诟病。终于,两家公司为行业开了良好先例,率先实施基金清盘。其实,基金和公司企业一样,也有生命周期,并且都适用“新陈代谢”的基本规律,有生有死才能实现整个生态的健康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我们全面考察了美国共同基金生死存亡的情况,统计了从2003年到2013年,近10年左右的数据,发现每年成立的新基金数量在500到700只左右;但同时每年也有400到600只左右的基金被清盘或者合并。一些特殊的年份,比如2009年,清盘或合并的基金数达到了870只,使得2009年基金的净增加数为负值。平均来看每年合并或者清盘的开放式基金占到存量基金总数的比重约为5%。从数据上看,2000年到2002年的科技股泡沫破灭及此后的熊市中是一个基金合并的高峰期;而清盘的高峰发生在经济危机的08、09年。基金有生有死,所以美国共同基金的“总人口数”增加的并不快,2003年到2013年美国共同基金总数平均年增长率不足1%,但其间美国共同基金的总规模平均年增长率却达到了7%左右,10年下来单只基金的平均规模增长一倍以上。

  从基金的生存周期来看,美国共同基金的长期存活率也不是很高。一份来自vanguard research的研究考察了美国1997年到2011年间公募基金的生存情况,发现15年间只有54%的基金生存了下来;另外9%的基金被清盘;37%的基金被合并,但这些被合并的基金中有一半后来又被合并或者清盘了。当然,也有一些基金能够真正做到“基业常青”,比如先锋旗下的Wellington基金(vwelx)成立于1929年,已经存在85年了。但是从一个长周期考察的话,很多基金都半路“夭折”了。

  导致基金“夭折”的原因,大概有三类:(1)基金业绩差,被淘汰。1997年后的15年间美国被清盘或合并的公募基金的收益率,绝大部分都是跑输基准的。基金清盘合并前6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收益率的中值也都是显著输于基准。还有研究表明基金清盘或合并前都有净现金流出,说明投资者面对比较差的业绩表现选择了赎回。(2)商业模式有问题。历史上一些类型的创新基金集中涌现,但却在昙花一现后就销声匿迹。比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政府担保”基金、“短期多元市场基金”以及90年代“shearson90年代基金”。这些产品初创时都曾风靡一时,但是因为这种创新模式并没有真正契合市场,所以后来都陆续消亡了。(3)合并同类项。运作较差的基金被合并到公司旗下同类较优秀的基金中,以及两家基金管理公司合并,且两家公司存在相似的基金,则可以合并产生较大的基金。留下来的基金往往是管理运作较强的。这样简化了管理、也实现了资源的优化,资金交给更好的管理人打理。

  中国的公募基金业在发展初期,处于严格的管制状态,新基金“准生证”一证难求。导致管制放开后,基金公司追求疯狂“生育”,其结果就是多生,但是很多都养不好、养不大。未来,随着基金实现生死有序,“优生”和“精养”势必会成为行业主流理念。

  余喜洋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