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9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马志刚:“创新”创造需求

  • 发布时间:2014-11-21 06:08: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鲜活的事例一再告诉人们,消费潜力和消费能力是真实而巨大的存在,关键在于采取什么方式和措施将其激活与挖掘出来。应瞄准市场的潜在需求特别是群众多样化需求,发挥创新的原动力作用,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上持续发力,以创新开辟市场需求新天地。

  本期“经济日报 中央电视台联席评论”话题——“创新”创造需求。

  “双11”过去一段时间,不少人还在为“天猫”全天成交571亿元的奇迹震撼不已。571亿元,是2009年“双11”首次启动时的1000多倍,是去年362亿元的157.7%。如此庞大的购买力怎么就突然冒了出来?有的将功劳归到“促销”上,有的觉得新一代劳动者“当家做主”是主因,还有的认为创新才是具有共性特质的秘密。显然,最后一种观点更彻底,它揪住了乱麻绳中的“线头”。

  业态创新能带来需求的扩大,这是早就被证明了的。以前买电器,消费者首先想到的是百货商场,后来苏宁电器等率先开展专业连锁经营,统一的店名、统一的标志、统一的采购、统一的管理手段,大家陡然发现这个“吸金”力更强,去买32英寸电视的可能最终选了40英寸的,同时还额外买一个样子诱人的小电器。苏宁上市以来股价上涨的倍数得以千计,原因就在于此。近年来网购大行其道,这个基于互联网的零售新业态,不仅让流通环节显著减少,价格大幅下降,还符合现代顾客购物追求的“两便性”,即便宜和便利,更能让消费者的个性化、碎片化的需求得以满足,让产需精准对接。麦肯锡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互联网不只是自动化的工具,更是快速拓展市场的力量,如果采取恰当的措施支持其发展,互联网能更有效地分配资源,甚至提升整个国民经济的总需求。从我国情况看,今年1至10月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5.6%,远远高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的增速,就是一个有力佐证。

  科技创新对需求的创造,也颇为明显。几年前,人们还在使用诺基亚等功能机,其特点是简单耐用,也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好。苹果在智能机上取得突破,一下子改变了消费者的想法,更多的人不再满足把手机仅当作打电话、发短信的沟通工具,而是当作智能终端,娱乐、购物乃至就医咨询都在上面完成,手机由耐用消费品变成了追时髦的“快消品”,市场一下子就扩大了,“果粉”、“米粉”彻夜排队买手机的现象屡见报端。另据报道,中兴生产的“小牛二代”努比亚手机、小米公司生产“小米4”、华为生产的“荣耀6”,自上市以来就一直很紧俏,基本是每天产多少卖多少。今年10月份,限额以上通讯器材零售“井喷”,同比增长42%。

  体制机制创新,对需求的影响更具根本性。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率高达50%左右,整个M2长期保持在120万亿元上下,如果能在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方面创新机制、完善体制,让城乡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那么,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消费“马车”势必跑得更快。

  需求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最为宝贵的经济成长要素,企业的效益归根结底取决于市场需求,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害也在于能否有效扩大国内需求。创新是打开需求大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回顾中国经济每一回破茧成蝶,靠的都是创新,不单是技术创新,更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双11”等“创新”创造需求的鲜活事例也一再告诉我们,消费潜力和消费能力是真实而巨大的存在,关键在于采取什么方式和措施将其激活与挖掘出来。各行各业都应瞄准市场的潜在需求特别是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发挥创新的原动力作用,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上持续发力,以创新开辟市场需求的新天地。

  (本文执笔:马志刚 原文刊载于经济日报11月21日第五版)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