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太平洋的诉说
- 发布时间:2014-11-19 01:00:26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沃尔特·麦克杜格尔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教授,曾以《天与地:太空时代的政治史》一书获得1986年普利策历史奖。本书中,沃尔特化身“说书人”,讲述了北太平洋地区400多年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沃尔特运用艺术“手段”激活了不同年代不同国家颇具代表的6位历史人物,通过14次聚会,对各个阶段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和简要评述。
本书并非是一部关于国家如何富强的经济著作,沃尔特更关注的是地缘政治下的太平洋各国。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曾言,“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被各国视为确立国际关系的圭臬。虽有利益为前导,但回溯北太平洋400多年的历史不难发现,站在地缘政治舞台上的永远只有强者。
虽然太平洋周边有数十个国家,但400多年来,在激烈国际角逐中真正能够发出最强音的国家屈指可数,这也是为什么沃尔特挑选的代表只来自西班牙、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本书历史叙事始于1565年。是年,西班牙人乌尔达内塔开辟了高纬度的马尼拉帆船航线,从而实现了从亚洲到美洲(墨西哥)的直航;俄罗斯历史上以残暴著称的沙皇伊凡四世已即位18年;离美国独立还有211年;此时日本深陷战国之乱;这一年,也是明嘉靖四十四年……限于航海技术的掣肘以及各国内部事务影响,北太平洋诸国总体上勉强自顾,暂未出现大规模跨地域跨国境的激烈争霸现象。
如果以1565年为节点,明朝国力并不弱,但因长期闭关锁国、夜郞自大,特别是推行愚昧的“海禁”政策,失去沐浴西方工业革命文明的宝贵机遇,国力外强中干,最终导致话语权旁落——所以本书中仅有来自美国的荷马李这一位代言人苦苦支撑。对国内读者而言,最关心的莫过于在400多年太平洋国际政治角逐中,中国为何长期处于被动挨打地位。最鲜明的比较对象当然是近邻日本,这个曾在明朝给东南沿海造成频繁骚扰的岛国,后来却走向强盛。
1810年,受国内影响,西班牙退出北太平洋竞争,北太平洋从此由英、美、俄三国鼎立。与试图蚕食中国土地和肢解中国的沙皇不同,英美更希望中国保持完整,从而能对贪得无厌的沙俄形成钳制。这一年,离鸦片战争还有30年,离日本的明治维新50多年。如果此时起步,中国还有拥抱世界的足够机会。然而,作为同样曾经闭关锁国的日本和中国,一个自明治维新后选择了开放,快速融入西方,最终实现崛起;一个则受阻于封建既得利益阶层的疯狂反扑,“百日维新”终功亏一篑。国家羸弱,国际话语权便成妄谈,近代中国便饱受列强欺凌。中日对比表明,没有开放就不会有未来,谁先开放谁就占有发展先机,谁发展谁就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现实很美好,历史很伤感。400多年的太平洋国际政治更像是强者的舞台。然而,如果任由强者意志成为一种国际行为规则,实际也意味着,人类发展至今,并没有摆脱强者为王的丛林法则。强者未必一定恶,但也未必铁定善。我们常说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在国际关系中,强势力量是否也应一并关进制度的笼子?倘如此,那么这个要关住国际强势权力的笼子又当由谁来编织呢?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