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厚重历史的“微缩盆景”

  • 发布时间:2014-11-16 04:34:37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整个宁夏的历史就是一部移民开发建设和民族迁徙史

  到宁夏,宁夏移民博物馆值得一观。

  远看宁夏移民博物馆,这座黄白相间的大型建筑在晴空下显得分外厚重。这里的黄色代表黄河文化,白色则象征回族文化。在建筑风格上,回族文化元素与传统西北民居砖墙拼花交相融合。博物馆外墙上的八块大型主题性浮雕,依次是《开疆戍边》、《拓荒屯垦》、《先民迁徙》、《支宁建设》、《移民开发》、《扬黄颂歌》、《民族团结》、《前程似锦》,讲述着各民族人民汇聚奋斗的故事。

  走进宁夏移民博物馆,仿佛历史的厚重之门被徐徐打开。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整个宁夏的历史就是一部移民开发建设和民族迁徙史。外来人口的迁入和民族的迁徙为宁夏带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也成就了今日宁夏五方杂处的多元文化结构。

  宁夏移民博物馆占地78000平方米,是宁夏第二大博物馆。博物馆主要分为三个展厅,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对宁夏各民族移民文化特点的艺术整合,采用实物、绘画、雕塑,大型场景复原等多媒体艺术手段,展现宁夏移民历史的演变。第一展厅为序厅,四周墙面以大面积陶瓷壁画的形式,展现黄河水引进亘古荒原后,各族移民安居乐业的场景;第二展厅为宁夏移民史刻,主要展示从秦汉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前宁夏的移民开发史;第三展厅为新时期宁夏新移民,主要展示新中国成立后宁夏的移民状况。

  自周朝至现代,移民在宁夏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地处祖国西北内陆的宁夏,正好处在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错地带,自商周秦汉以来,就因驻军和移民屯垦戍边而闻名于世。古戎羌、北狄、鲜卑等民族频繁进退于这个大舞台,成为各民族密切交往的地区。明代以后,宁夏的各民族迁徙大体稳定,汉、回两个民族成为宁夏民族的大多数。到了清代,满族又成为宁夏的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后,宁夏继承了移民的历史传统,建设初期的“支边”建设、“三线”建设等都是我国新时期移民的缩影。

  在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与中原统治者移民于宁夏,是因为宁夏黄河灌溉农业的经济地位和宁夏自身的战略地位所致。宁夏水利的兴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衡量宁夏发展的标志。

  移民博物馆所在的吴忠市红寺堡区,是新时期宁夏异地扶贫移民的成功典范。红寺堡区的移民,大多来自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那里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水资源短缺,旱灾、冻灾、风灾等灾害频繁,历来有“三年两头旱,十种九不收”和“苦瘠甲天下”之说,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为从根本上帮助南部山区贫困群众脱贫,1998年,宁夏成立了红寺堡开发区,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易地扶贫扬黄移民开发区,也是国家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2009年9月经国务院批复设立吴忠市红寺堡区。10多年来,移民们在红寺堡谱写了一曲“沙丘起高楼,荒漠变绿洲”的开发建设壮歌。

  有数据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宁夏已累计搬迁安置移民103.47万人,移民搬迁人数占全国搬迁移民总量的八分之一,仅次于三峡移民总数。

  宁夏素有中国的“微缩盆景”之称。这里有古老深远的黄河文明,有驼铃阵阵的大漠风光,有独具特色的回族风情;这里曾是金戈铁马的塞外边关,见证过西夏王朝的兴衰成败,经历过中原文化与游牧民族的碰撞与融合。这里的人们,正用勤劳的双手谱写宁夏发展的新篇章。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