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山区“空壳村”的生态崛起
- 发布时间:2014-11-14 02:29:50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夏树王泽农吴晋斌简承渊 张凤云马玉/文本报记者王会/图
地处太行山区的山西省晋中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是黄河流域古老的农业发祥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晋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筑了以传统优质杂粮、特色干鲜果品、适时无公害蔬菜和绿色畜禽产品等四大产业为主的“两区三带”产业格局,从而把晋中农业和农村经济推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在移民搬迁增多的背景下,晋中地区也出现了大量的“空壳村”,而左权、榆次、平遥等县区在实践中探索出的“空壳村”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农业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山区县份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创新之路,为“农地增效、农民增收、农业转型、农村转绿”积累了经验。
撂荒地上做文章——依托移民搬迁村原有的耕地及荒山、荒坡、荒沟、荒滩等资源,引入社会能人、民营资本,以租赁、转让、购买使用权等形式进行规模开发,变荒为宝
在清漳河畔,太行山巅,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晋中市左权县,是典型的山区、老区、贫困区。进入新世纪之后,左权县委县政府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制定了一城34个中心村的发展战略,到2013年底,累计实施异地移民搬迁3.5万人。仅有16万人口的左权县,一下子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到中心村,原有村落就变成了“空壳村”,水、电、路、房屋、土地、林业等资源闲置或毁坏。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左权县开始了在撂荒地、空壳村上做生态文章的探索。
深秋季节,顺着319省道一路向东,汽车在蜿蜒的盘山路面上爬行,窗外太行山独有的风光在眼前掠过,让人不由发出“太行山似海,波澜壮天地”的感慨。
“太行山区,土地贫瘠,雨水稀少,农民离开村庄了,但是土地带不走,谁来种地的问题也就格外明显。”晋中市委统战部长、原左权县委书记孙光堂带着记者行走在山间小路。“我们探索出的办法是依托移民搬迁村原有的耕地及荒山、荒坡、荒沟、荒滩等资源,引入社会能人、民营资本,以租赁、转让、购买使用权等形式进行规模开发,变荒为宝。”孙光堂告诉记者,他在调研中发现,虽然农村可用资金匮乏,但有大量社会资本却正在寻求出路。特别是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后,不少民营企业家持币寻求投资机会。同时,现实的社会背景是大量城市居民对绿色消费、生态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当时第一想法就是应把这两者需求对接,把资金、能人等引回乡村。”
怎样盘活这些沉睡的资源?孙光堂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交给市场,用市场的办法引入社会资本,以达到多赢的目的。“不是让农民再回到山里搞小农经济,而是让一些有实力、有能力的社会人才采用租赁转包等形式,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先进技术,雇佣农民进行长期、高效的综合开发,使过去难以养人的土地在资金、技术、新产业等要素的作用下焕发新的生机。”
赵保明,左权县粟城乡后庄村农民,在外打工多年。2007年,放弃了在外做企业年收入30万元的丰厚回报,带着积蓄,响应政府号召,回到村里以租赁的方式对移民搬迁后的北圈村和北山村进行整体开发。赵保明把租赁的6000多亩荒山荒坡全部种上核桃、侧柏、山桃、山杏等经济林,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始治理。山下的100多名村民被聘用回来共同建设生态园。“目前年产值达到200万元,整个生态园评估市值达3000万元,当时就是看准了移民搬迁后留下的空闲土地这一广阔资源,决定变废为宝。”赵保明说。
“资本的特性决定了他必须考虑投入和产出的问题,合算他才来。农业头几年就是赔钱的,长远来讲还是有高效回报的,这也是一些老板会看好这块闲置资源的原因。”孙光堂说。
为了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家积极投身“四荒”治理,左权县除在土地、用电、税收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外,还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按标准治理荒山、荒坡200亩以上的投资方补助1万元,1000亩以上的补助5万元。政策吸引了200多名民营企业家和自然人上山淘金,投资达到4.2亿元,真正实现了“四两拨千斤”。现在,投资主体有农户自然人162个,公司法人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5个,招商引资5个。大量新的投资主体带动了资金、技术、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进入农业开发领域。
生态园区新思维——以生态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通过资本多元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探索了土地与资本、农业与生态、资源与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新路径
晚秋时节,层林尽染。平遥县横波生态农林产业园里的几百亩葡萄早已采摘完了,工人们正在修路边的挡墙。从通往葡萄园的山路看下去,是太行山脉那特有的沟沟壑壑。不同的是如今这里已是满山林果树,一派好风景。
生态经济园经理张法壮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在1万余亩荒山、荒坡上栽种了用材林、干鲜果树100余万株。
横坡生态农林产业园是平遥煤化集团生态农林发展有限公司与横坡峰威合作社共同兴办的涉农经济体,也是企业转型和产业扶贫的实体工程。农民以入股的形式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再与公司进行合作。“以前的荒山、弃村,如今成了咱的聚宝盆,大伙儿都受益。”横坡村村委会主任姚吉贵说,靠南面的山都流转出去了,种上了各种树木,“那些山峁绿化出来还真是挺好看的。”
“让农民土地资源增效,让企业发展空间增大,走资源与产业相结合的路子,共同受益。”平遥煤化集团董事长郭兴银说。
农民下平川,老板进深山,四荒着新绿,旧村变庄园。
以前无人问津的空壳村,现在成了生态开发的香饽饽。
从2005年起,左权县在全县农村探索“空壳村”生态开发模式,使贫困县的面貌大为改观。经过近10年的发展,生态经济园开发数量达到247处,覆盖146村。全县整体生态效益年产值达到6500万元。
2010年,晋中市榆次、太谷、平遥等县区开始借鉴“左权经验”开发生态经济园,3年来使许许多多“四荒”、“空壳村”面貌大为改观。
小五台生态经济园位于山西榆次什贴镇山庄头小五台,占地2000余亩,园内山峦起伏,青山如黛,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各种果树满山遍野。原晋中学院教师左艳青是这片荒山荒坡的承包人。“这地方旱呀,种树不容易,现在成规模了。”左艳青说,这树成材了,一棵能顶一辆自行车,现在这山上几万棵树,不知得有多少辆自行车。
孙光堂说,随着“四荒”、“空壳村”开发主体日趋多元,煤铁老板、公司法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自然人、离岗退休职工等越来越多的主体进入生态经济园区开发领域,生态园区的建设也有了新思维。“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目的,通过资本多元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生产标准化,实现土地与资本、农业与生态、资源与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方式来保证太行山区的生态经济园区发展能够持久。”
在太谷县怡园酒庄,酒庄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种植优良品种,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企业管理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葡萄种植基地3000亩,年产高档葡萄酒1200吨,为周边村民提供了5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600多农户年户均增收1.5万元。
“空壳村”的“四荒地”,在治理开发过程中,出现了能人带农民、企业带农业、生态园带农村的发展效应。呈现出土地搞流转、户户能赚钱,农民当股东、年年能分红,农民变工人、人人能打工的三大变化。
2013年,左权县生态庄园长期雇工和季节雇工达9000人,人均增收8000元。
在晋中市部分区县,生态经济园已形成核桃种植加工、杂粮种植加工、本地特色畜种、农家休闲观光四大主导产业,开发出干果杂粮两大系列60多个单品,其中认证核桃等无公害产品18个、有机杂粮产品9个。
目前,晋中市累计吸引外来投资42亿多元,主要依托撂荒耕地、荒山荒坡、废弃厂房、移民村落,建起了650余处生态经济园,经营面积70多万亩,实现综合收入5.2亿元,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2.3万个,实现了土地与资本、农业与生态、资源与产业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绿色太行显优势——实施林业开发和绿色、有机农业可持续经营发展的战略,向生态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方向发展,目标是兴林、富民
香港俊安集团是个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财团,2000年,公司法人代表蔡丰与左权县粟城乡粟城村签订了承包“四荒”6000多亩的协议,10多年下来共栽植生态防护林5000多亩,累计使用当地劳动力近10万人次,为当地群众增加收入400余万元。“准备10年内在左权县绿化荒山荒地20万亩,给太行山披上绿纱。”蔡丰说。
以林业开发为主,最显著的效益是生态效益。据统计,左权县累计造林面积达到5.2万亩,实现了良好的生态修复,发展经济林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林,生态林起来了,生态环境变好了,经济林的发展就有了保障;经济林有了效益,经营者更有兴趣投资生态林的发展,形成了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林业生态网络体系。
“新栽生态林200亩以上,每亩补助苗款100元;建核桃园50亩以上,每株补助苗款5元,对实施特色种植、养殖项目及进行旅游开发的,县里也将视投资规模给予一定标准的补助。”左权县农业局庄园办主任霍建斌说。
“政府支持力度很大,帮着修路、打井,公司按照生态林‘盖帽’、经济林‘缠腰’、用材林‘坐底’的绿化方式,计划今后以每年1000亩的速度治理荒山荒坡。”40岁的徐彦刚毕业于山西农大,是一家绿化公司经理,承包了村里8000亩荒山和弃耕地,目前建设干果矮化核桃基地2300亩,还有1500亩栽种了用材林、绿化林。徐彦刚说,现在除了自己的收益外,每年还能为农民发放60多万元劳务费。
据林业部门测算,在左权县,如果把移民并村后遗留的9150亩荒地和33万亩宜林荒山荒坡荒滩全部发展经济林,每亩产值按2000元计算,就可增加农业总产值6.78亿元。
目前,在晋中市,各区县以发展林业为主导,不仅使原有林草地和果园得到有效管护,耕地得到合理开发,而且还大面积绿化了荒山荒坡,实现了大规模退耕还林、大面积荒山绿化,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减少了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截至目前,通过生态经济林开发,晋中市已实施退耕还林400.47万亩,干果经济林面积达到300万亩。全市的荒山荒坡都绿化以后,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孙光堂说。
“空壳村”生态突围的启示——坚持政策引导、规范流程、有序推广,做到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生态经济良性发展,仍需坚守一些重要的底线
晋中采访数日,记者感触颇多。如何盘活、用好“空壳村”的山地资源,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持续发展之路?条件相似的其他地方能否借鉴这种做法呢?恐怕应该严格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一是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持续受益。建生态经济园的落脚点是农民受益,农民不能成为局外人,严格防止以卖地拆房和非农化倾向,否则虽然来钱快,但后患无穷。农民的积极性发挥不出来,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农民的利益实现不了,同样经营主体的利益也不会长久,老板本事再大,再有钱,也经不起折腾。
二是完善政策。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给投资者吃定心丸,促进稳步发展,防止大起大落。比如林业采伐政策需完善、补助机制要加强。林业部门应把这项工作纳入植树造林等项目来管理,比如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等。再者可以把这项工作作为现代林业新增长点来培育,提升工作的定位,让经营主体看到投资愿景。因此相关产权要清晰,要有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多赢、持久发展的局面。
三是让政府主导和新型经营主体形成良性互动,同时按照市场规律和农业产业规律办事。“空壳村”的生态改造成败,取决于各方利益是否兼顾,取决于生态与经济的平衡。只有坚持长远眼光,坚持生态优先,把经济装入生态的笼子,太行山区“空壳村”的生态发展之路才能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