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颖一:在约束中寻找变革
- 发布时间:2014-11-14 00:31:59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从2007年8月起,钱颖一用了3年时间做了一篇特殊的"论文",这就是清华经管学院的MBA教学改革以及在2010年7月推出的MBA招生改革。钱颖一希望改变中国开展MBA教学以来的一些弊端:过于偏重理论学习和分析性工具研究,而忽视品格、软技能、整合性学习和通过实践学习等。
对钱颖一来说,从经济学家到经济管理学院的管理者是一个挑战。2005年10月,钱颖一出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第一副院长,一年后担任院长。钱颖一被视为当今中国一流的经济学家之一,高中毕业后有过几年的插队经历,在中国于1977年恢复高考那年,他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1981年,他出国留学,成为了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留学海外者。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到统计学硕士学位后,他又获得了耶鲁大学运筹和管理科学硕士学位。期间,他对应用数学的兴趣开始转向经济学,之后在哈佛大学接受了系统的经济学教育,获得博士学位。
推动中国MBA变革
钱颖一为中国学术界和商界更为熟知的学术成就来自于他在转轨经济学方面的研究。2000年前后,他先后发表《市场与法治》、《政府与法治》等系列文章,最早指出市场经济亦有好坏之分,如果失去法治的基础,亦可能走向坏的市场经济。这一论述从根本上扩展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知,并把好的市场经济与法治连接在一起。
不过,从2007年8月起,钱颖一却用了3年时间做了一篇特殊的“论文”,这就是清华经管学院的MBA教学改革,以及在2010年7月推出的MBA招生改革。这些先锋性质的实验很快成为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界热烈讨论的话题。钱颖一希望改变自1991年中国开始引入这一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以来所累积的一些弊端:过于偏重理论学习和分析性工具研究,而忽视品格、软技能、整合性学习和通过实践学习等其他重要方面。
这意味着要重定课程体系,并说服教授们改变思维意识和教学方法,其难度可想而知。不过,钱颖一乐在其中。“我回国做院长,是想推动变革(make a difference)。”他说。钱颖一见证了中国经济如何从束缚自身的桎梏中挣脱,成为全球最有活力经济体的波澜壮阔过程,这让他这一代中国人有着深深的改革情结。“研究中国经济变革,会让你学会如何在很多制约因素之下,寻找变革的机会,并用比较稳妥的方式去进行,但又不缺少改革力度。”他说,这类经济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同样可以应用于推动教育变革。
钱颖一深知推动变革的难度:“大学和学院管理难度大,原因之一是没有在企业管理中可以用的很多工具。”企业经营的信息可度量而且及时,管理者可以依据这些信息并通过薪酬奖金、提升解雇等多种激励和惩罚机制来进行管理,但大学和学院的管理中并没有这些工具。另一方面,教授也不同于企业员工,他不以挣钱多少来衡量成就高低,需要的是尊重和自由。钱颖一说,在学院推动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就是一条:要尊重每一个人。
钱颖一发动这场变革不是偶然。2007年时,他和清华经管学院前任院长赵纯均注意到了美国MBA教育的一些新动向:许多商学院和知名教授对MBA教育作了很多反思和批评。他们也注意到了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刚刚开始尝试的新版MBA课程。而当哈佛商学院借2008年建院100周年之机对由它开创的MBA教育做系统性反思时,钱颖一是当时唯一一个在现场听到他们在讨论的中国人,因为他是哈佛商学院顾问委员会中唯一来自中国大陆的委员。这种过程参与让钱颖一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接下来,钱颖一的首要任务是,在学院内达成共识。这期间,他亲自多次召开教师、职员参加的研讨会,而且广泛和深入地听取校友、雇主和学生等各方的意见。钱颖一总结他的方法论是:尊重、参与、讲道理。让每个人感到自己不是被改革者,而是改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关注细节近乎苛责
钱颖一为清华经管学院推出的新版MBA课程制定了清晰的理念和目标。新版MBA课程包含三个重要环节:“认知”(Being)、“知识”(Knowing)和“实践”(Doing),并希望达到三个平衡:知识、能力和品格的平衡,学术严谨性和实践相关性的平衡以及中国根基和全球视野的平衡。
难点不仅在于课程设计,而且在于实施。比如,“整合实践项目”是MBA课程改革后的一门新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项目的实践中学习,有些类似于医学院的临床课。为了取得经验,清华经管学院在2009年春季学期先组织了一个实验课堂,以“信息时代的管理创新”为主题,共有30名学生选修。主讲者清华经管院党委副书记朱岩告诉记者:“我感受最深的是,其难度是普通课程难以想象的。”这不仅涉及到授课内容,还包括从授课形式到学分考核等所有环节。在获得学生们的广泛认可后,2010年春季学期,“整合实践项目”这一课程已扩大到6个课堂和三个主题,吸引了188位学生。
钱颖一希望清华经管学院成为“培养未来领导者”的梦想之地。他不仅改变了一张MBA课程表,更在许多细节之处塑造这家学院的风格。为了推动学院的国际化,上任院长伊始,钱颖一要求所有楼道标识和办公室门牌都要换成中英文双语,便于不懂中文的人识别。为了更好地传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品牌,他在学院大楼上刻的“经济管理学院”六个字的上面,加刻了“清华大学”四个字。
2009年,他提出学院要有品味,要“去官气,去俗气”。其中一项是,要求经管学院今后的发布会、论坛等不要在主席台上摆花,嘉宾不再戴胸花,更不能用花遮挡讲台上学院的标识。他还认真地考证过“戴花”这一风潮的起源,结果发现是来自台湾。
他对细节的关注近乎苛责。比如会议背景板,他要求仿照世界经济论坛那样,将学院的标识缩小,做成矩阵式排列的样式,这样无论从哪个角度拍照,照片中总能看到学院的名字。为此,他亲自撰写了一个图文并茂的文件,列举出历次会议中这些细节之处的错误。
大到每项课程的英文名称,小到经管学院网站上的一条新闻标题,他都会亲自过问。比如“中国与世界经济”一课,一开始翻译成“China and World Economy”。在反复与美国教授探讨后,最后改成“The Chinese Economy in theWorld”。
这种严谨的态度来自于其所接受的学术研究训练。钱颖一说,当年他在哈佛的博士论文导师——博弈论大师、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马斯金(Eric Maskin),就是一个逗号一个逗号、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修改他的博士论文的。导师的榜样让他受益终身。
为了管理好清华经管学院,上述这一切让钱颖一也做出了某种牺牲:5年来,繁杂的行政事务让他无睱从事深入的学术研究。不过,“有代价,有意义。”他说。今后呢?“我肯定要继续做经济学研究。中国的转轨问题远远没有完成,不仅没有完成,还提出了很多新挑战。”钱颖一说。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