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在浩瀚大海托举现代国防利器

  • 发布时间:2014-11-07 01:30:39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于贵民于文权本报记者张 强

  北方,某海域。

  一支为海军新型武器试锋的海上靶场部队,十几载砺剑报国!

  他们与工业部门携手奋战,一次次在大海深处完成了令人惊叹的创举,助力为海空打造现代国防利器!初冬时节,科技日报记者来到这里,采访了这群让人钦佩的海军官兵。

  共和国导弹方阵再添利器

  一年初秋,随着海上一声闷雷般的巨响,某型导弹昂首直刺万里云天。当导弹准确击中预定靶区、试验圆满告捷后,现场顿时沸腾了。共和国导弹方阵再添利器!

  成功的背后,需要踏过无数的荆棘险滩。当年,在该型导弹正式立项时,试验区已经多年没有承担过重大试验任务。“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艰难困苦,我们也要义无反顾完成使命!”时任该试验区总工程师的娄汉泉主动承担起重任。

  他带领科研团队日夜攻关,被称作导弹试验“神经中枢”的测控系统提前装备靶场,成为我国第一代多功能集成的统一测控装备,并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刚满26岁的年轻工程师曾科军主动请缨,承担起“某误差修正系统”研制的重大课题。在一年多的时间,他20多次深入科研院所学习求教,查阅了上百万字的专业资料。该系统研制成功投入试验应用,填补了军事装备试验领域重大科技空白。

  从献身试验几十年风雨如磐、先后40多次冒着生死考验扑身试验一线的胡文萃、邹青夫妇,到白发苍苍仍为导弹事业发光献热的退休老科技干部李银芳、刘怀忠……他们,构成了靶场壮丽的强军砺剑缩影。

  用生命坚守,让热血激扬。在新型导弹试验成功的那天,女高级工程师赵国艳回到家中,便收到一幅遒劲有力的“腾飞苍穹”书法作品,这是年过八旬的老父亲赵振英为祝贺试验成功特意创作的。每一次喜获成功或遭遇挫折,这位老一代革命军人都要挥毫泼墨,用作品激励女儿,至今已有上百幅。

  攻克上百项重大技术难题

  那年,某型导弹试验很快就要打响,导弹研制技术人员和参试官兵紧张备战。年轻的靶场科技干部白文平现场请教。

  “你们不需要掌握这些,一时半会儿也讲不清楚嘛。”研制人员的客气拒绝,令白文平有些尴尬。

  “国家赋予靶场新型武器试验鉴定重任,对被试导弹状态和技术不能透彻了解掌握,何以履行好把关之责?”白文平辗转难眠。次日,他和同事一起对弹体的几百个测点进行测量、推算……并据此拿出了翔实的分析结论。靶场官兵打动了导弹研制技术人员。从此,相互尊重、交流的氛围日渐浓厚。

  年轻科技干部黄成还记得第一次和战友出海试验时,面对某试验发射平台内密密麻麻的各种管路、阀门,大家谁也不敢上前碰一下……

  “我们是来搞试验的,不熟悉平台内的设备,履行试验使命就是一句空谈。”大家对照设备原理图,在狭窄的平台舱室内爬上爬下,没日没夜整整奋战了7天,把几百个功能各异的管路、阀门等设备都牢记于心。

  凭着这股百折不挠的韧劲,靶场官兵在100多次出海执行导弹试验及合练任务中,创造了“组织指挥零失误、技术操作零差错、设备设施零故障、任务软件零缺陷、数据判读零遗漏”的骄人成绩。

  2009年,在执行导弹试验中,靶场某试验任务图像传输室上士张运杰,眼睛透过镜头死死盯向发射阵地。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导弹呼啸着腾空而起。然而,凌空不久便一头栽向大海——试验失败了!

  此时,张运杰像往常一样依然坚守在战位上,镜头盯着导弹落水点。突然,掉落海里的导弹残部“噌”的又冲出了水面,在空中翻转腾跃……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幕,现场参试人员全都惊呆了。短短十几秒后,当导弹残骸再次落水,研制人员这才猛然意识到:这组宝贵的数据有没有人跟踪记录下来?

  当他们得知张运杰已经将导弹失利全程完整跟踪记录,并成为研制部门和参试部队唯一记录的“绝版资料”时,研制专家激动万分:“这十几秒将为我们分析导弹失利原因,提供了无比宝贵的数据和重要的技术资料啊!”

  王之海,一位在弹道测量领域终生躬身探索、先后攻克了十几项重大技术难题的高级工程师。有一年,专门测量导弹飞行数据的某弹道测量系统研制完成后,转入靶场验收调试。王之海发现该系统测量弹道精度不达标,指标、图像出现误读现象。王之海、荣致斌拒绝签字接收,坚决要求返厂重新改进。

  最终,研制单位重新进行设计改进,靶场专门派出科研骨干提供技术支援。一年后,该系统通过靶场验收投入使用后,一举解决了导弹试验中长期无法攻克的某弹道数据测量重大技术难题。

  海上烽烟起,铁骨勇担当。某试验任务展开以来,靶场官兵累计攻克了上百项重大试验技术难题,其中40多项填补了国家武器试验领域的空白,培养造就了卫爱平、李忠武、方建勋等大批忠诚使命、技术过硬、勇于担当的科研砺剑人才。

  为新型武器试验积累经验

  新型导弹研制试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家参研参试单位。从导弹进场试验那天起,靶场官兵就始终秉承一种理念:携手作战,就没有攻不下的难关!

  靶场某研究所工程师余义德,在一次导弹试验中发现,由于某高速记录系统安装位置问题,弹体发射的瞬间无法捕捉。他敏感意识到:这一瞬间,可能捕捉到导弹发射关键参数轨迹,将为导弹研制部门提供重要研究方向,破解一项极为重大的试验难题。

  余义德经过长达一年多的深入研究论证,缜密分析推算,愈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在他的多方奔波努力下,最终将该记录系统位置进行了调整。

  当导弹再次试验发射时,研制部门的一名专家激动得热泪盈眶——通过记录系统实时传输过来的画面,从事导弹研制几十年的他第一次看到发射瞬间某关键参数轨迹,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要让部队在试验场学到真东西!”几年前,当某作战部队的官兵走进靶场,不仅聆听到试验技术专家的理论辅导授课,还全程参与导弹各个试验环节。

  扶上马,还要送一程。靶场某研究所受命组织骨干力量,对十几年潜心积累的经验资料进行系统总结梳理,编写了600多万字的该型导弹操作规范、使用细则、战术技术运用等详实资料,全部无条件提供给部队。

  春去秋来,陆续走进靶场的首批作战部队官兵,历经一场场培训淬火,打赢能力已然“化蛹成蝶”。

  凭着满腔报国热血,一代代靶场官兵在艰苦砺剑岁月中,前赴后继矢志奉献,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英雄无悔的时代赞歌!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