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回归“阅读时光”

  • 发布时间:2014-11-07 01:15:24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看到年轻人都在玩手机、看视频而出版业不断下滑的时候,我们到底应该责怪年轻人为什么不读文学,还是应该反思我们给他们创造了多少环境?”台湾文化部门负责人、作家龙应台如是感叹。是时候回归往昔阅读时光了。

  台湾影片《阅读时光》:

  以影像“勾引”年轻人回归文学

  今年5月初,酝酿多时的文学影集《阅读时光》开始拍摄,选择了台湾十部精彩小说,由知名导演王小棣所率领的团队改编拍摄戏剧影片,目前已完成其中五部。

  这十部作品中,既有如台湾抗日爱国作家杨逵的《送报夫》、1940年代末随家人来台的刘大任的《晚风习习》等反映大时代小人物无奈命运的写实小说,也有当代作家骆以军的《降生十二星座》、柯裕芬的《冰箱》等折射现代人迷茫与烦恼的抽象化故事。王小棣说,期待大家在观看影片时,也能回味台湾的成长时光。

  为什么会想到做这样一件事?龙应台回忆了她年初看到《了不起的盖茨比》再次被改编搬上荧幕时的经历。

  她说,得知电影上映时,她非常震动,没想到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几十年的作品能这样反复被转化成电影,文学的能量被多次发掘出来。观影时,她邀请了一位做清洁工的年轻人去看这部片子。

  结束后,这位高中毕业后就进入社会的年轻人说,这部电影怎么这么好看。龙应台回答说,这部片子是有文学原著的。年轻人说,那我要把那本书买来再读。

  她表示,希望通过把文学最深的内涵转换成影视作品的《阅读时光》,能“勾引”习惯用影像思考的年轻人,重新回归最深的原点。“我希望这些影片推出后,很多人看了会说,‘我不满足,我要把原著再找出来看一遍’”。

  75岁的刘大任参加了点映会。他说,站在这里突然觉得自己好像《拯救大兵瑞恩》里的瑞恩,一个被拯救的对象。他自己对现代人纸上阅读量的减少非常清楚,而《阅读时光》做了一件好事,把他从“死亡”边缘拉回来,刺激他作为作家再“活”下去。

  广州“真人书”阅读:

  只要愿意就能听懂说通

  休息日,在广州图书馆多元文化馆内,英文杂志《城市家》的主编莉娜坐在一群中国年轻人面前,分享自己在广州的工作经历、生活体验,描绘自己眼中的中国。

  这是一次“真人书”阅读活动——莉娜就是“真人书”,她向读者们讲述自己的人生,分享自己的故事。身为“英语书籍”,莉娜为自己的“真人书”配备了“中文版本”——她的同事坐在一边,充当她的翻译。

  相隔一块展板,另一场“真人书”活动也在进行。来自广州南方国际学校的外籍艺术老师们以“黑白的力量”为主题开展了一场绘画创作公开课,参与者多是儿童,在“真人书”的指导下进行绘画创作。

  “真人书”分享的理念是:每个人的经历本身就是一本书,通过把不同人生经历的人邀请到一起以一种面对面沟通的形式来完成“图书”的阅读。自从这种文化形态进入中国后,迅速遍及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十多个城市。

  广州图书馆信息咨询部副主任张江顺说,希望能通过互动活动让参与者对异域的文化及人群有所了解,起到促进多元文化融合的作用,让公众更加懂得包容。

  “我们的活动主题围绕文化与个人经历进行,其中,一些富有代表性的话题备受关注,一些有中西结合体验的‘真人书’更受欢迎。”张江顺说。

  阿根廷驻广州总领事馆的总领事胡里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图书馆是一个汇聚了多元文化的地方,“真人书”这样的交流活动能让人们增进了解,从而互相尊重和包容。

  他认为,像广州这样的中国大城市汇聚了不同国家的人士,并受到来自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可以有助于让文化在此融合,有利于人们之间的友谊,也能够惠泽其他领域的交流。

  就读于中山大学的学生陆颖思告诉记者,她喜欢这样的图书馆,“有交流氛围,有国际化气息,人们聚集在这里,了解彼此,拉近距离”。她自认为英语不好,但她用“语法不对,很混乱”的英语与莉娜进行交流,莉娜全部听懂了,而她也听懂了莉娜的回应。

  正如莉娜所说,只要消除误解与偏见,人们会发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之间的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愿意倾听就能听懂,愿意述说就能说通”。

  听德国人聊那些“阅读时光”

  在德国,无论在公园草坪上,还是地铁车厢内都能见到人们读书的身影。过年过节时,书店的场面也甚为火爆。德国书业协会201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60%的受访者表示,前12个月内购买过书籍,其中87%的人买书3本以上。另外,德国人2013年休闲时间最爱干的事情中,读书看报的排名高于逛街下馆子。

  全球最大书展,法兰克福国际书展10月8日至12日举行,爱读书的德国人自然不会放过在家门口看世界的机会,在公众开放日一股脑地涌入展会,场面蔚为壮观。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读者,通过他们的言谈,或许能了解德国人喜欢阅读的原因。

  法兰克福阿尔贝特·施魏策尔小学老师米尔查拉带着全班学生参加书展活动。她说,带学生来书展一方面是自己喜欢看书,另一方面也想借此培养儿童对阅读的兴趣,“阅读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沉浸在故事中是一件有益身心的事”。

  从小朋友脸上洋溢的笑容不难看出小书虫们对书籍的热爱。8岁的拉塞告诉记者,他很喜欢读书,尤其是《三个问号》系列丛书,“读起来非常带劲”。他晚上会把书藏在枕头底下,等妈妈关门后偷偷拿出来看。

  虽与拉塞年龄相差超过半个世纪,现年61岁的加比·比朔夫却有与拉塞相似的经历。比朔夫回忆说,她小时候没有电视,该睡觉时就会在被单下打着手电看书。在她看来,读书的乐趣在于在书中“创造自己的世界”,而且人生不同阶段对书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20岁和40岁时读同样一本书会发现,书还是那本书,但体会却完全不同,这种感觉让人兴奋。”

  70岁的克劳斯·维尔科姆—维默尔也是爱书之人,他刚买了一本芬兰小说,打算一周内读完。他认为,读书的意义在于获取知识,小说虽是虚构,但带给人们的知识并不亚于那些纪实作品。“小说就像一台显微镜,书中的一些小人物可以让人了解整个社会发展”。

  “您也有一屋子书吗?”记者问。维尔科姆—维默尔答:“好几个屋子!”

  除了自己爱读书,德国人还非常注意培养下一代的阅读兴趣。维尔科姆—维默尔说,他在女儿刚懂事时就给她读故事书,激发她的好奇心。他还经常把书作为礼物送给女儿,女儿也非常喜欢。“阅读是个人发展的一把钥匙。不读书知道的就少,”他说。

  (记者韩淼、陈键兴、谈昦玄、郭洋综合报道)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