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奏响富而美的和谐乐章

  • 发布时间:2014-11-01 04:31:51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杨志华通讯员梁希东任立松

  秋日的鲁西北夜晚,凉风掠面,空气中飘满刚刚收获庄稼的芳香。因为采取大面积机收,从繁重劳动中解放的农人们也有时间尝试着城里人一样的休闲方式。在德州禹城市辛店镇大秦社区(村)的文体广场上,和着一曲《最炫民族风》的旋律,大妈们跳起了广场舞,大伯们在广场周围的路灯下打牌下棋拉二胡,几个年轻人和孩子们一起争抢篮球。借着灯光,只见整洁的街道旁,分类垃圾桶整齐摆放,一道几百米长的“文化墙”上绘着新二十四孝、勤劳致富、友邻和睦、尊老爱幼等内容的图画,栩栩如生。

  一曲舞罢,年过花甲的李俊荣大娘气喘吁吁地告诉记者:“以前,这个地方堆柴草垃圾,一刮风垃圾满天飞,一下雨臭水满地流,自从上头搞了个‘文明’活动(指乡村文明行动),犄角旮旯都打扫干净,修了广场,镇上还请人教跳广场舞,我天天来。这一跳,就像回到年轻的时候!”

  像李俊荣大娘一样,越来越多的德州农民正在享受着“乡村文明行动”带来的变化。德州是个传统农区,农业大市。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实现“十一连快”,成为全国第一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超百亿”的地级市,2013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0876元,比上一年增长13.3%。但是,像许多地方一样,在漂亮现代的城市的映衬下,日渐富裕的农村却面临着“文明”难题:房屋散乱搭,道路拧麻花;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家里闹别扭,邻里不说话;白天瞎溜达,晚上搓搓麻……

  如何破解传统农区这种“富而不美”、“城美乡不美”的难题?德州开始从“乡村文明行动”中寻找答案。

  文明不文明,首先看环境。德州要美,农村必须美。一方面借助农村“两区同建”推进城镇化的带动力,加快美丽村居建设;一方面借助创建文明城市的推动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破解乡村“富而不美”、“城美乡不美”的难题

  传统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造成农村环境治理严重滞后于城市,加上根深蒂固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使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普遍而难治理。德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翟长生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大约123万吨,基本上随意排放倾倒,绝大多数没有得到处理。

  “德州要美,农村必须美,否则建设‘幸福德州’‘美丽德州’就是一句空话!”德州市的决策层自2011年提出建设“幸福德州”以来,就把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品质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就在这一年,山东省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为期5年的“乡村文明行动”,以此为契机,德州针对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庄、文化惠民”六大内容拉开了文明乡村建设的序幕。

  “实施‘乡村文明行动’,顺应了广大农民群众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大事硬事,是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实事好事,是幸福德州、美丽德州建设的具体化、载体化、实在化,意义重大。”德州市委书记、市文明委主任吴翠云的话掷地有声,仅今年以来就先后5次对该活动作专门批示,“乡村文明行动”被视为全市建设“幸福德州”的头号工程、基础工程。

  “乡村文明行动”六大内容涉及农村社会方方面面,路要怎么走?要从哪里起步?

  “文明不文明,首先看环境。就像一个人,脸上脏兮兮,衣服皱巴巴,怎么文明得起来呢?”德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单传海深有体会。

  于是,德州首先从环境整治入手,结合前几年开展的农村“两区同建”(农民居住社区和农民产业园区一同建设)推进城镇化的工作,加快了美丽村居建设。按照“五化八通八有”的标准(即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通水、通电、通暖、通气、通油路、通电话、通宽带、通有线电视;有幼儿园、小学、敬老院、卫生室、警务室、超市、中心广场、社区服务中心),全市建成和新建、在建的农村并居社区314个,40多万农民搬进了新楼房。

  在禹城市房寺镇邢店社区(村),记者看到该村投资近400万元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已经启动。投资300多万元的沼气站已经投入使用,奶牛养殖小区产生的粪便全部倒进沼气池,经过循环处理后产生的沼气送到农户的厨灶里,从街道到院子再到厨房,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与此同时,德州市各级领导带头,上下齐动,集中开展以清理“三大堆”(土堆、草堆、粪堆)为切入点、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的环境整治行动。他们借鉴城市成熟的环卫工作经验,建立起“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理体系。每村安排专门的保洁员统一打扫,配备垃圾箱统一集存,每镇配有垃圾车统一清运,再运到县城集中统一处理。

  在德城区,全区集中三个月的时间,开展了全方位、大规模的农村垃圾集中整治活动,按照“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投入1600万元专项资金,建设启动6座垃圾转运站,配备54辆垃圾转运车,设置1356个垃圾箱,按标准配齐299名村级保洁员。

  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仲钵自豪地说:“区文明办统一督促检查考核,各镇街一周一考核,一周一排名。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全区全覆盖,抽样调查全市第一、全省领先。”

  德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常树风算了一笔账,目前全市配备垃圾桶66766个、保洁员12005人、垃圾转运站82座、转运车396辆,完成了6500个村的环境整治,整治率达81%。

  环境美更要行为美,外表美更要心里美。从改变生活方式入手,提倡“新农村新生活”;开展移风易俗,提升文明素质;以“四德”工程为抓手,提升道德水平,破解乡村文明建设中重表轻里、重外轻内的难题

  垃圾桶有了,如何养成放垃圾的习惯?家里家外干净了,如何一直保持清洁的好习惯?文化墙建好了,如何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文明的人?为此,德州市开展了“新农村新生活”的培训,每个农村社区培训一名乡村文明指导员,每户培训一名农村妇女,引导农民从勤洗澡、讲卫生、穿着干净、庭院整洁做起,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同时开展“洁净进万家”村居雅舍大赛,提高农户理家美家的水平。常树风说,开展乡村文明行动以来,全市举办了1万多起各类农民培训班,100多万人次农民得到培训。

  针对农村婚丧嫁娶愈演愈烈的大操大办之风,德州市积极倡导节俭办事,移风易俗。临邑县“红白理事会”半年节约5300余万元的故事在德州广为流传。今年,临邑县制定下发《关于提倡文明节俭制止农村婚丧事大操大办的倡议书》等系列文件,鼓励农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倡议各村将“红事不大操大办,不搞隆重仪式”、“丧事简办,不披麻戴孝,不设宴待客,提倡只吃家常饭”等新规写进村规民约。全县831个村(社区)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上半年,全县农村2200多场婚事、1500多起丧事,累计节约资金5300余万元。

  在德州,像临邑县这样建起红白理事会的村还很多,除了红白理事会,还有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等,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摒弃陈规陋习,抵制低俗之风,培育文明新风。

  乡村文明行动的核心是提升农民的文明程度和道德素质,德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单传海告诉记者,全市推广武城县的做法,将孝亲传统和“四德”工程(即弘扬家庭美德、恪守职业道德、维护社会公德、树立个人品德)建设相结合,把孝德建设作为农村“四德”工程建设的切入点,通过善行义举“四德”榜、家庭赡养协议书、“四德”文体小广场等形式,将抽象的孝德具体化,引领农民的道德建设,提升乡村道德水平。

  武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乔咏梅介绍,全县每年每个村庄都要评选出3~5名孝星,每个乡镇街评选出100~200名孝德模范,县里还每年评选表彰当代武城“二十四孝贤”和“百名孝子”、“百名孝婿”、孝德“千面旗帜”等,用他们的亲身经历,让周围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通过孝德大讲堂,邀请这些身边的孝德模范走进学校、社区、村庄巡回演讲。农闲时节,武城县文化局与县音乐舞蹈协会、戏剧协会等民间文艺团体创作编排了《晒被窝》、《逛新城》、《肆女槐》等一批孝亲敬老的歌曲戏剧,在农村文化大院巡回演出;县电影放映队把送电影进村与孝德文化传播结合起来,放映孝德文化电影和宣传片;在乡镇街道上,在村子的墙上,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孝老、爱老、助老的漫画,向路人讲述着身边的孝星故事。

  在临邑县翟家镇札子李村村委会,村党支部书记李富基正聚精会神整理着要公布的“四德”榜的内容。“别的村一季度公布一次,我们现在要每月公布一次。”李富基自豪地说,“别看我们村不大,今年前6个月‘四德’榜上就晒出了130多件好人好事。除了好人好事,榜单上还列出了每家每户给老人的赡养费数额。这下村里老人开心了,家有老人的村民也把孝敬当成了攀比内容。”

  在宁津县,做个讲诚信的人,不仅有上“四德”榜的风光,还能享受到全社会礼遇的实惠。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时磊告诉记者,全县47万个人、1万多家企业和店铺的基础信息,全部录入诚信管理系统。如果被评为“诚信个人”,就可以在信用社贷款、购置商品住宅、就诊就医等方面可享受优惠。在这里,尊重好人,让好人有好报,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截至目前,德州市共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5530个,其中村居建立‘四德’榜5335个,建成率达到66%,走在全省前列。”德州市副市长康志民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德州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目前,建成农村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中心2910个,覆盖率达99%;建成村居小广场3056个,启动了1000个广场舞蹈队扶持项目。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建成社区基层服务点2900余个。德州市还大力推进“百场演出下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已演出600多场,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穷则穷办,富则富办,投入不求最多,占比却是最大。以“有形的手”加“无形的手”,建立财政投入和市场筹资相结合的新机制,破解乡村文明建设“资金投入”难题

  在财政收入只有150亿元的传统农区开展“乡村文明行动”,不少干部犯嘀咕有疑虑:无论是人均收入还是经济总量,德州在山东、在全国的位次并不靠前,搞“乡村文明行动”钱从哪里来?

  “搞‘乡村文明行动’,归根结底是一个执政理念和政绩观的问题。开展‘乡村文明行动’不单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更是群众期盼的民心工程,只要对群众有利,符合实际,花钱再多也值。”德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宜新说,德州在财政不富裕的情况下,拿出用于“乡村文明行动”的资金虽然不是全省最多的,但是投入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却是最高的;三年来,包括“乡村文明行动”、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等方面的资金超过5亿元,仅今年全市就拿出1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县市区乡村文明工作进行表彰奖励。

  与此同时,各县市区积极探索、实践新的投入机制。最近,“朴素的高标准”一词在禹城很流行,这一颇有辩证法意味的新词汇发明者是禹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之荣,他有这样一番解释:“富则富办,穷则穷办,有条件的打造高标准,没条件的坚持‘朴素的高标准’,因村制宜,不图外表光鲜。”不做硬性要求,不搞一刀切,各乡镇实际情况不同,方法各异。辛店镇前赵村比较富裕,就围绕着村西南的小水湾做足文章,投资数十万元,不但清理了水湾,还建起了小广场、文化墙、健身区;房寺镇楼子王村没有集体收入,他们就把耙子、石磙等农具收拾到一块,摆在广场上,既美化了环境,又留住了乡愁。

  齐河县用一个小策略创造了一套新的投入模式。在大黄乡大张村,齐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文豪指着街道两旁整齐的白蜡树告诉记者:“树苗是集体出资买的,栽在谁家房前屋后谁管护,待3年成材后统一出售,集体、村民三七分红。”这个做法,一举多得:树苗存活率达到97%,村民增加了收入,也增加了责任心,村集体又利用分红购买了垃圾箱,还雇了两名保洁员,实现了乡村文明建设有人管、有钱办、长久办。

  在平原县前曹镇,党委书记邹曰亮告诉记者,作为全省首批“乡村连片治理”试点镇,投入主要靠财政,先后筹集项目总投资1500多万元,清理了“三大堆”,硬化了村居道路,粉刷了墙面,彻底改变了镇上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乐陵市化楼镇西小郭村的村民郭笃宝、郭本海,虽然身在外地创业多年,但是一听说家乡在搞“乡村文明行动”,每户自发拿出14万多元,给家乡修路、建广场。不止西小郭村,走进德州许多村庄,功德碑、捐赠榜都被放在了显眼的位置,这是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善行义举的见证,为“乡村文明行动”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美丽乡村大家看,乡村文明大家干。整合资源,凝聚优势,各部门参与,各方面支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破解乡村文明建设“社会参与缺失”的难题

  “乡村是城市发展的后花园,是市民寄托乡愁的假日驿站;乡村文明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渊薮,是中华文明的根脉。在德州,乡村文明行动一开始就不只是乡村本身的事,不只是农民自己的事,不只是‘三农’工作者的事。”单传海深有感触。

  行动伊始,数万名机关干部下乡进基层,捋起袖子、挽起裤脚,与农民一起清淤泥、扫垃圾;上千万资金搭乘着“百局帮百区”的快车投向农村;城管部门拟定农村环境治理政策、出台城乡环卫一体化规划;发改部门谋划生活垃圾项目立项审批、争取国家资金支持;财政部门做好资金预算安排、资金使用监管;环保部门协助做好项目环评审批,做好环境监管;规划部门负责项目选址、审批,做好项目规划;国土部门做好项目用地审查和相关手续办理;人力资源部门做好环卫职工合法权益的保障和维护;农业部门做好人、畜禽粪便和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

  “乡村文明,我们新闻宣传部门当仁不让。”德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德州日报社党委书记梁希忠介绍,包括德州日报、德州广播电视台、德州晚报、德州新闻网等在内的所有新闻媒体开专栏、发评论、搞直播、办曝光台,开足马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乡村文明行动”的舆论氛围。

  在乐陵,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霍丽敏协调文广新局先后为新建的300多个农村广场提供免费锣鼓、音响,并组织文艺骨干下乡培训村民跳舞;体育局还免费向有广场的村子配备了80多套体育器材;交通局通过实施农村公路网化工程,为农村铺设农村公路里程达1643公里……

  “听说搞村庄美化,30多位在外务工的村民有的买来了树苗、有的捐赠垃圾桶,有的回村参加义务劳动,还凑了3万多块钱给村委会留作保洁工的补助金。”在临邑县理合务镇田寨村,指着整洁的路面和摆放整齐的垃圾桶,村党支部书记孙加星兴奋不已。

  让农民参与,让农民得益。不搞越俎代庖,不搞强迫命令,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破解乡村文明建设“农民被文明”的难题

  “乡村文明行动虽然是好事,但也不能违背农民意愿,不能强迫命令。只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就能赢得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德州市委副书记满春重一直倡导这样的理念。

  乐陵市云红街道洼里贾村村头的小广场,过去是村民温国忠的宅基地,由于一家人不在村里居住,宅基地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渐渐成了柴草堆的聚集地。“是闲着堆垃圾,还是利用起来修广场?”村委会把问题交给了温国忠思考。

  “修广场!”温国忠的回答毫不犹豫,紧接着,柴草堆清除了,闲置宅基地成了小广场。

  “我们做每一项工作、干每一件事都尊重农民选择,让村民自我管理、自我决策、自我监督、自我服务,所以工作很顺畅。”禹城市中街道办书记于志祥感触颇深。在采访中,记者也感受到了这种“顺畅”。禹城市中街道办于庄村是一个年集体收入只有3万元的弱村,但是修建一条760米长的水泥路,却没费劲,秘诀在哪?党员干部带头,咬牙凑一凑,凑出35万元;怎样更省钱?大伙儿一起干,出力不要工钱。

  人改变了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随着环境的改善,不少村民不但改掉了不讲卫生的习惯,还自觉担任起维护卫生的义务员。走进武城县四女寺镇东张庄村,房前屋后没有了垃圾,硬化的村路干净平坦,路旁的小菜园果菜飘香,一排排崭新的垃圾桶成为村内最美的风景。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兴堂告诉记者,现在村民很讲究,不但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即使过节放鞭炮,也会自觉把纸屑扫干净;赶集卖菜的,收摊时都要找个扫帚把地面打扫干净了再走;村民们把瓜皮、菜叶、树枝等垃圾变成有机肥料最终还田,酒瓶、铁皮、废纸箱等出售给废品收购站。

  “城里都很难实现的垃圾分类,在我们这里家家都自觉做起来了。”李兴堂颇为自豪。

  乡村美丽不止步,文明行动在路上。为了避免乡村文明行动走形式、走过场,建立起督导考评、经费支出、组织保障的长效机制,破解乡村文明建设“一阵风”的难题

  乡村文明行动实施之初,就有干部群众担心:清洁乡村会不会是“认认真真走过场,轰轰烈烈搞形式”,“一阵风”后,一切如故?

  10月8日放完十一长假一上班,禹城市辛店镇党委书记王涛就紧张地翻开最新的《禹城市报》,看到报纸上刊发的“全市乡村文明集中观摩评分通报”上,辛店镇名列第一,他才松了一口气。和王涛一样,禹城市从市到乡镇的各级领导对评比打分都非常关注,因为这不仅是对前一段工作的检阅,分数还与年度目标考核成绩直接挂钩,过不了关,还要通报批评写检查。

  王涛关心的“乡村文明观摩评分”与年底考核挂钩,是德州市探索乡村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的举措之一。德州市将乡村文明建设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把“乡村文明行动”工作情况作为文明单位评选、复核、升级的重要指标。由市文明办牵头,成立专项考核督导组,全程督导,每月一考核、评比、通报。与此同时,督导组经常性地进行明访暗查,定期公布各县评分排序在新闻媒体公布,并将在全市选出100个最美乡村和100个最差乡村,表彰先进、鞭策后进。

  临邑县的做法更胜一筹,他们推出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考评机制,实行“以评促建”“以奖促治”“以罚促改”。临邑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马桂芳介绍,县里每季度评选“卫生保洁示范村”“优美庭院”“幸福家庭”和“最美乡村保洁员”,实行年终统一补贴奖励,并给予社区、村适当奖励,形成“以奖代补”的良性循环机制。严格实行问责机制,对工作推进不力、整治效果不佳、不作为的责任人,限期整改,推动了环境整治工作的扎实开展。

  “垃圾清理不难,难在保持;打扫卫生容易,天天打扫不易。只有将农村环境治理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才能长期保持村容整洁。”德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常树风说。

  为此,德州市进一步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机制。由各县市区政府制定城乡环卫一体化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运行经费保障制度和监督考核机制,制定垃圾收运服务规范、环卫设施维护管理制度、日常监督考核制度等,以确保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正常运转。市及各县(市、区)财政出资,按照每15~20户配一个垃圾桶的标准,购置垃圾桶;按照1万人配备1辆转运车的标准,配备转运车;按照每个或临近几个乡镇建一个垃圾压缩转运中心的标准,规划建设垃圾中转站,每个县建一个垃圾处理场,建起“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按照每100户配一名专职保洁人员的标准,村村配备保洁员。乐陵市借鉴“昌邑模式”,将市中街道、云红街道、朱集镇、郑店镇、杨安镇5个镇街作为试点,由乐陵市城管执法局与潍坊昌邑市康洁公司签订运营期为1年的农村环卫服务协议,成立了专职农村环卫队伍,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让农村环境治理长效化。

  为了建立经费支出保障机制,德州市各县市区、各乡镇每年环境治理经费专项列支。原则上由县市区、乡镇财政和村集体承担生活垃圾日常收运费和保洁员工资,并探索按照城市物业管理模式向常住居民收取一定卫生保洁费。探索企业和社会资助,成立保洁理事会,引进社会投资。

  健全完善领导组织机制是建设乡村文明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和重要保障。德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单传海认为,这一点对欠发达的德州尤为重要。德州市采取了党委统一领导、文明委组织协调、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全社会合力推进的“五位一体”的领导组织机制,建立了纵到底、横到边的组织网络。市及各县(市、区)全部建立了主要负责人牵头的领导小组,发挥好领导和协调作用。全市所有107个乡镇都建立了活动工作站,负责本乡镇的指导督促。3070个村庄社区设立了指导员,对所在村(社区)全面组织实施。

  “虽然,德州是欠发达农区,财力很有限,而且德州‘乡村文明行动’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困难较多,但是,全市570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厚德、包容、创新、图强’的德州精神,上下齐心,知难而进,一定能发挥后发优势后来居上,一定能走出一条德州特色的乡村文明之路,一定能奏响一曲富而美的和谐乐章!”市委书记吴翠云信心百倍。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