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宜州农网改造为丝绸产业提供动力

  • 发布时间:2014-10-31 07:29:38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谭卓雯 本报通讯员 陈钦荣

  “我养蚕快20年了,也是这两年比较见钱。”宜州石别镇大亮村蚕农韦家文乐呵呵地向记者说起了他的致富经。

  韦家文是大亮村头一个养蚕的农民。听说种桑养蚕投入少、见效快,1995年入春后,韦家文种了2亩桑树开始养蚕,头一批就收入400元。没想到第五批蚕才出生没几天,就一批接一批死去,让他措手不及。原来,蚕对温、湿度非常敏感,低于22℃或高于29℃则容易发病。养一张蚕正常能收40公斤蚕茧,但每年入夏后的两三个批次,韦家文每张只收到10-25公斤左右。

  2010年,宜州市掀起新一轮农网改造,大亮村换上了大容量变压器,供电可靠率也大幅提高。电力充足了,用电更稳定了,韦家文想到了用大型空调养蚕。2011年,在宜州供电公司的帮助下,韦家文的蚕房安装了两台4000瓦的水冷空调,接上了专用线路,蚕宝宝全部住进了空调房。

  “空调养蚕后成活率高多了,现在电力这么稳定,我可以放心扩大规模,每个月多养4到5张,收入翻番了。”韦家文高兴地说,现在一年能养蚕8到10批,年收入超过20万元。

  记者了解到,目前宜州市3500多个自然屯中有90%以上农户种桑养蚕。截至今年上半年养蚕结束,宜州市养蚕约83.8万张,鲜茧产量3.15万吨,养蚕收入达12.1亿元。

  依托充足可靠的电能,包括水冷空调、轨道式喂蚕装置、全自动取茧器等各种大型器械装置纷纷登场,不仅让蚕宝宝的生长环境更加舒适,蚕农的劳动强度也大幅降低,效率和效益翻倍提升。

  在永定村纳单屯,养蚕大户、集约化养蚕专业合作社社长石忠胜介绍说,近年来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建起每间100平方米的6间大蚕房,一改从前分户养蚕的模式,组团进行工厂式集约化养蚕。“养蚕变成机械化、自动化后,电不够用了。”

  目前,纳单屯共25户农户,通过发明和引进“滑桥喂蚕装置”、“自动上蔟升降机”、“全自动取茧器”等新技术,实现自动化集约式养蚕,亩产值可达9000元,比单家独户养多了一倍。每年养蚕季节适逢用电高峰期。为保障蚕农养蚕用电需求,宜州供电公司采用“以大换小”方式更换变压器,缓解用电压力。各供电所还安排专人进到村里,检查变压器、配电柜,对蚕房做到逐户检查,帮助蚕农更换蚕房内外的老旧电线、破损开关,消除用电隐患。

  国家“东桑西移”政策使宜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县域桑蚕生产基地,也带动了当地丝绸加工业发展。短短几年间,宜州丝绸加工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发展到目前的20家,缫丝企业装配自动缫丝机发展到181组,装机量和缫丝能力分别占全广西总量的1/4,居广西首位。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