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务院主导南北车合并 或周末发布合并消息
- 发布时间:2014-10-29 07:28: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张少雷
继本周一南北车双双停牌,公告“筹划重大事项”后,昨日又另据媒体消息称南北车正在进行合并工作,周末会有重大消息发布。有消息指,南北车合并一事由国务院要求推进,并由国务委员王勇负责督办,组织制定实施方案,而要求合并背后的导火索,是两家公司在海外市场竞相压价的“恶性竞争”。 业内分析认为,南北车与国际铁路巨头相比,在技术、质量、制造以及国际轨道交通装备市场份额方面仍有差距,如何在合并后创造更大的协同效应,是南北车合并所需要深入考虑的。
传南北车合并周末发布消息
中国南车(601766)、中国北车(601299)两大铁路设备巨头合并的传闻再次甚嚣尘上。10月27日,包括上述两家公司在内南北车旗下6家A、H公司集体因重要事项未公告而宣布停牌。当天,除了南、北车两家公司以外,株洲南车(03898.HK)和中国北车(06199.HK)两家在港上市公司股份均暂停买卖。此外,中国南车关联方时代新材(600458)、南方汇通(000920)这两家公司亦宣布停牌。
另外,据媒体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铁路装备展上获悉,南北车正在进行合并工作,周末会有重大消息发布。
《投资快报》记者多方了解的信息显示,公告中所提到的“筹划重大事项”,正是酝酿将南北车合并,合并一事由国务院要求推进,并由国务委员王勇负责督办,组织制定实施方案,而要求合并背后的导火索,是两家公司在海外市场竞相压价的“恶性竞争”。 基于以上因素,从避免低价竞争、恶性竞争,形成俗称的“窝里斗”,为了促进和有利于中国高铁走出去,因此呼吁继续改革,将南、北车合并的呼声一度较高。
今年9月,有媒体报道,国资委[微博]目前正在力推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重新整合为一家公司,以便中国的高铁技术更好地出口到海外。此次合并一事由国务院主导,已基本定调。
南车和北车最早都隶属于铁道部 ,2000年,铁道部将原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与铁道部脱钩,并将其一分为二,分为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 。与此同时,遍布全国各地的40个铁路机车车辆工厂和研究所被一分为二,北京二七、大同、长春、大连、西安、齐齐哈尔、太原、兰州等20家单位划归北车,其余更多分布于南方的机车车辆厂划归南车。
而这次南北车系合并涉及过千亿资产的整合。截至停牌前,中国南车、中国北车A、H总市值分别为800.40亿元、159.69亿港元和793.35亿元、156.39亿港元;时代新材、南方汇通总市值分别为80.51亿元、55.83亿元。
防止海外市场恶性竞争
对于从事高技术铁路装备制造业的南北车来说,尽管国内只有这两家企业,但竞争的确激烈,尤其是近年来在海外市场,甚至可以称得上“惨烈”。
据悉,铁路行业内流传“北方市场归北车,南方市场归南车”的说法,此前因为天然的地域分割、市场分割,使得南、北车问题并不十分突出。但是,随着两家公司的海外业务越来越大,在国际市场的恶性竞争问题日益突出。
最近几年,南、北车之间恶性竞争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开始逐步显现。比如,2011年1月土耳其机车项目招标,南、北车互相压价,中国北车以几乎没有利润的价格投标,但最终订单被一家韩国公司抢走;2013年1月,南、北车前往阿根廷,参加其电动车组采购招标。在中国北车已经率先中标的情况下,中国南车给出了每辆车127万美元的报价——当时其他公司平均报价为每辆车200万美元。按中国北车人士的说法,这个价格也是没法挣钱的,甚至可以用两败俱伤来形容。
近年来,伴随着海外市场业务的增加,中国南车、中国北车海外市场份额也在逐步扩张。长江证券研报指出,南车机车出口订单占比高达61.4%,海外业务快速成长,2015年末海外收入占比有望达到20%。北车方面,历年财报显示,2010~2012年公司出口业务规模保持40%以上的增速,2012年出口业务规模为97亿元人民币。长江证券预计2014-2015年北车出口业务收入有望达到80-90亿、120-130亿元。
“如果合并,最终还是要提升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向西门子等一流企业看齐。”一位铁路行业内人士对《投资快报》记者指出,过去几年,南北车的营业收入都在成倍增长,但与庞巴迪、西门子及阿尔斯通等相比,在技术、质量、制造以及国际轨道交通装备市场份额方面仍有差距,如何在合并后创造更大的协同效应,而不是行政命令下的整而不合,是南北车合并所需要深入考虑的。
不过,也有分析师对记者指出,要想将两家企业合并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两家都有A股、H股的上市公司,要合并会涉及现金选择权,上百亿的市值要换股,将是很大手笔。此外,一旦两家公司合并,从行业角度看轨道交通尤其是高铁制造相当于只有一家公司,可能会影响竞争效率和技术进步。
截至目前,围绕南北车如何整合等问题仍未有明晰的答案,如何深化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国企改革仍然是一个尚待解决的课题。
《投资快报》发自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