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转型“有效科研” 推进协同创新

  • 发布时间:2014-10-27 01:31:08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近年来,高校的科学研究在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笔者调研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研究动力不足,能力不强;在服务社会中放大了功利性动力,部分技术性科研走极端市场化道路;评价考核机制有待打上“制度补丁”。那么高校的科研到底该如何进行呢?常州大学结合近些年“产学研”发展的鲜明办学特色,在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践行并凝练出“有效科研”的理念,取得了显著成效。

  “有效科研”是指高校科学研究从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自身规律出发,探索出前沿的科学理论和实用的科学技术,履行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研究的实践有效性,通过技术的创新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是要尊重科学理论研究的学术独立性,实现与极端市场化和庸俗功利化的剥离;就是要在通过科研管理的创新,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的发挥科研工作者的主体创造性,从而使高校成为担纲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时下一些高校热衷于国际性、综合性等宏大定位,反映在科研上也过于形式化和趋同化,从而使高校的发展失去了特色。事实上,有很多高校都在相应的专业和行业领域有着自己历史的积累,此类高校应面向行业前沿或重大技术理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实现专业和行业发展的互相渗透,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高校应该把地方经济文化的环境特性融入科学研究的平台之中,善于使用“本地语言”服务社会。常州大学近几年就始终把研究常州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作为重要的科研方向,实现与地方发展的荣融与共。

  从“重量轻质“到“重质轻量”。由于机制和历史原因,高校长期以来科技成果的价值主要以各个数量指标体系为准绳,以获得国家经费的多少、发表论文的数量、所获奖励的级别来确定,导致片面追求科研GDP,重数量而轻质量,影响了科研的有效性。实现从“重量轻质”,到“重质轻量”的转变,就是要使高校重新审视科研评价机制和体系,建立符合科研最终价值的评价指标,建立最为适合科研工作者发展的评价体系,从而使科研回归“质”的本质,实现科技创新。

  从“小科学”到“大科学”。1963年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D·普赖斯在其代表作《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这一概念,并从此广为人知。“大科学”主要有集体化、大规模化、系统化、整理化等宏观特征,同时具有投资强度大、多学科交叉、实验设备昂贵复杂、研究目标宏大等具体特性。“小科学”主要由个别科学家或科学研究者发起,只有一个或几个实验室参加,并经过有竞争的同行评审的项目。实现全局性的协同创新研究已成为当下科技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大趋势。对于高校科研而言,应该以“制度之手”实现从 “小科学”到”大科学“的转变,在适当保留部分领域的“小科学”研究范式基础上,最大限度利用好科技和人才资源,实现“大科学”式大工程观科学、技术、人才系统整合,推进科学研究深度发展。

  从“纵横分割”到“纵横融合”。目前我国科研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程度局限,“纵向”、“横向”不仅体现科研经费的来源,更体现科研项目的“级别”、“层次”,是科研行政化的结果。现代的科学研究发展,越来越要求打破单纯的横向与纵向分割,而是要求纵横交错,分类管理,顶天立地、统筹协调。通过横向的实践研究成果促进科学理论领域纵向的进步,再通过纵向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再有技术成果转变为实践成果,再有实践成果促进理论提升。如此循环下去,形成良好的互动。

  (作者系常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