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不是这么个“学”法
- 发布时间:2014-10-18 01:31:30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玉渊杂谭
作为孔子故里、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山东曲阜似乎从未有半刻放缓其探索文化复兴的脚步。这不,最近又推出了“百姓儒学”工程,要在当地每个村庄都配备一名儒学讲师,打造“村村讲儒学、户户颂和风”的新景象。
乍一看,让儒学“走基层”,重拾诗礼传家的家风、村风、民风,好像确实是在为我们苦苦找寻文化根源这件事上出一份力。然而,这般“一村一名儒学讲师”,对着台下并没有太多文化的全村学生讲“仁义礼智信”,讲“温良恭俭让”,再加上“一村一座儒学书屋”“一村一台儒学新剧”“一家一箴儒学家训”等所谓盛景的描摹,总让人觉得有些矫揉造作。
如是说来,就实在怪不得讲师讲课不到一小时,“学生”就走了一大半。讲师固然尴尬,但真正该尴尬的不应是讲师。一个区域民风的形成需要百年传承,敬老爱幼、睦邻友好、仁者爱人等儒学精华,都要建立一定的社会基础之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交往需来源于个体的自发性。社会风气是个因果关系,逆向灌输不可能行得通。
再说,把文化和工程相联结本来就是个伪命题。工程可以设计,可以赶制,可以投入更多的钱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文化就是文化,来源于涓流的千年濡养,自发于民族的集体意识,源远流长而浑然一体,来不得半点造次。
回溯历史,经唐末及五代的厮杀,门阀氏族凋零,从宋代开始,中国进入了没有世家大族的平民化社会。当时的儒家士绅阶层,为了重新构建主要依靠宗法伦理联结的传统社会,做出了很多努力。范仲淹以个人官俸设置了义田、义学、义庄;张载的弟子吕大钧在其家乡蓝田开创乡约制度;朱熹也和朋友先后在福建设立社仓。此外,还有以书院为代表的私学,以义约为代表的民间慈善,以义役为代表的经济合作组织。宋代的士大夫们就是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重新构建出优良的社会秩序,开一代儒家之风气。
百年来,受西方启蒙主义影响,我们断章取义地告别了传统,丧失了文化自信。然而,中国历史从来就有着内在的前进动力,同时需要我们补给燃料和把握方向。今天,对于现代文明话语下的儒学复兴,绝对不是简单地重新翻翻四书五经六艺,而是要以儒家思想之精华为魂,凭借一些实在的,能够融入百姓生活的社会活动,重塑民间社会道德的自治能力。
儒学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纽带,随历史演进而发展的同时,也要不断汲取养分,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圣人老家办的这个儒学工程,怎么看都像是在故纸堆里表演花拳绣腿,生硬得有些滑稽了。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