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号在“去干预”进程中加快返真--专访全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项目负责人
- 发布时间:2014-10-16 21:33:40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 王立彬)国土资源部16日公布监测数据显示,三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综合地价环比连续第三个季度放缓。就地产市场逐步适应经济“新常态”而合理波动等问题,全国城市地价监测项目负责人、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价所所长赵松接受了记者专访。
行政干预弱化 市场信号“返真”
记者:地价波动是否进入“新常态?
赵松:一二季度我们担心过政府闲不住、不给市场信号恢复本真的空间。事实表明,中央政府表现出较好“定力”和“决心”,增加了人们的改革信心。“定力”不一定就是不“出手救市”,关键看“怎么救”“救谁”及怎么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效果。在可接受的经济波动范围内,逐步去行政化干预,让市场习惯于“自救”,才是“授人以渔”。改革进程中,政府不仅需要定力,还需要魄力。
记者:怎么看待“限购”取消的效果?
赵松:自6月底呼和浩特市取消“限购”,至9月底,仅一线城市及三亚等5市仍在“坚守”。“限购”取消或放松,成为三季度房地产市场关键词。但这些“去行政化干预”政策未引起市场急剧反弹,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市场平稳。这表明,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正在落实。房地产市场化调整正在成为经济运行“新常态”组成部分,进而带动地价市场化波动。
新常态就是认识到单纯依赖外部因素改善及刺激政策,无法实质性地为经济“换挡”。房地产市场作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顺应宏观经济运行大周期规律,适时适度合理调整,有利于宏观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发展。在消除行政干预背景下,土地价格围绕自身价值合理波动,是经济正常运行的表征。
正常市场机制才能形成“基本底”
记者:从住宅地价来看,土地市场没有到位?
赵松:我觉得现在市场调整尚不能说“到底”。但这个“底”不仅指“价格底”,而且还有正常市场机制形成的“基本底”。
目前中央下决心确立市场的决定性地位。但要全面落实,特别是行政干预的取消和市场机制的健全,还有很长路要走。相关方面不完善、不配套,就要慎谈“顶”或“底”。短期波动是正常和必然的,而长期变化要看内在规律。可是在没有足够时间形成稳定正常的机制前,又无规律可言。
记者:8月底北京市发布最新北京基准地价,比2002年版明显提高。有人说这预示下一轮房价上涨。是这样吗?
赵松:三季度,全国重点城市基准地价指数稳步上升。但基准地价是特定的级别均价,与特定宗地交易价格不具可比性。基准地价的市场表征性一般三年内较好。国土资源部曾要求基准地价原则上三年左右更新调整。
就北京来说,此次调整前基准地价是2002年的,如果用以衡量目前的市场地价水平,要做12年的期日修正。事实上,在新基准地价公布前,想用2002年基准地价来匡算现在价格,也要做这样的期日修正。这是专业的评估技术工作,如果只用两版基准地价简单对比,来为公众“占卜”房价,就离谱了。
市场经济下没有“高枕无忧”
记者:对地价波动,是否可以静观其变?
赵松:地产市场步入“新常态”运行,并不意味高枕无忧。相关制度、机制应配套跟进,以避免长效运行机制与短期调控措施错位叠加。
目前,社会融资规模回落态势延续。资金面在央行定向降准后依然维持收紧态势,银行对非首次自住型房贷及公积金贷款放贷意愿依然不高,房企到位资金增速持续小幅回落,仍明显低于投资开发增速。房地产市场调整与宏观经济“新常态”周期叠加磨合,导致房地产市场观望氛围浓厚,成交量虽略有回升但处于整体低位。
目前宏观经济运行处于“新常态”合理区间,出口增速稳步提升、消费增长总体稳健,但房地产市场调整累积效应对相关领域影响加大,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要坚持以新常态角度看待市场波动,转变政府管理模式,多引导少干预,给予市场足够时间完成自身调整。同时对限购、限贷取消或放松及市场“降息”预期,要注重合理引导、正确解读,把握好土地供应的数量、类型、节奏、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