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堵暗道”也要“修明渠”
- 发布时间:2014-10-15 05:28:46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科研经费的“跑冒滴漏”与有效监管机制缺席、科研人员“精神缺钙”有关,也缘于现有经费申报审核制度不完善。要既堵“暗道”又修“明渠”,改变科研经费“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现状,建立科研投入基金制度,引入公正公平公开的专家评审制度
近日,中纪委监察部官网发布科技部党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曝出5所大学7名教授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的事实,将“科研腐败”这一问题再次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让人唏嘘不已的是,曝光名单中大都是国内相关学科的领军人物。公众对此事件除了痛恨,更多的是难以名状的惋惜。当事者为其贪婪付出了沉痛代价,但国家科研事业的损失却已难以弥补。科研腐败近年来屡见不鲜,前车之鉴为何不能引以为戒?在当前反腐风暴下,科研反腐又该从何处着手才能防微杜渐?
与任何腐败高发领域一样,科研经费的“跑冒滴漏”与有效监管机制缺席、科研人员“精神缺钙”有关,对此必须明确予以制止。但必须看到,一些科研经费出现使用违规,也与现有经费申报审核制度不完善有关。不少科研人员“吐槽”:“过去发愁如何申请到课题,如今科研经费充裕了,却要发愁如何使用。”
比如,购买仪器设备的钱不能用于出差调研,想参加一个会议,如果经费中没有列入,就不能参加。通俗地说,就是“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买醋的钱不能用于打酱油”。以农业科研为例,课题的完成周期一般为3年至5年,也就是说,在申报课题时必须对科研经费未来3年至5年的使用有一个明细。但具体执行中,情况可能发生变化。打个比方,现在需要买两瓶醋,但由于申报课题时计划买一瓶醋,打一瓶酱油,这样,多购买一瓶醋的钱就没有了来源,而打酱油的钱却要如数退回。这导致科研经费比较充足的今天,却出现局部经费紧张情况。也让本身压力较大的科研人员,还要分出很多时间精力,去考虑经费如何合理调配管理,影响了科研效率。
又如,按照国家规定,课题经费按年划拨,每一年没有用完的经费需要收回,并影响到下一年的拨款额。因此每到年末,有些科研人员“突击报销”,通过各种渠道找发票成为普遍现象。
再如,科研经费应首先支付科研人员的劳动报酬,但在使用中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国家哲学社科基金的单项项目经费达数十万元,但劳务支出比例严控在20%以下且不能支付给专家本人。事实上,很多项目的经费支出虽少,但为此付出的时间成本和脑力劳动却没法计算。为了获得“人力资本补偿”,科研人员经常绞尽脑汁,寻找各种变通的方法将课题经费“套现”。
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持续大幅增长。截至2013年底,我国的科研经费已经位列世界第二,这些投入支撑了我国科技事业的长足发展。但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科协相关报告显示,从全国来说,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比例仅占40%。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资金使用违规违纪现象屡禁不止。
科技界、学术界和教育界肩负科研创新、学术传承、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等重要功能,一旦腐败泛滥,污染的不仅仅是江河,更会溯及“水源”。从这个意义上说,科研反腐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前,在加强反腐建设的同时,必须抓紧对科技体制动“大手术”,既堵“暗道”又修“明渠”,改变科研经费“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现状,建立科研投入基金制度,引入公正、公平、公开的专家评审制度,激发更多科研人员的热情和创造力。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