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者说]搭上马拉松的经济快车
- 发布时间:2014-10-13 12:06: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央广网财经10月13日消息(记者初日 陈庚)据经济之声报道,最近几年,马拉松赛在全国许多城市落地生根,举办者瞅准了赛事的名片效应,以及对城市旅游消费的直接拉动。马拉松赛事,已经成为众多经济链条中重要的一环。
中国城市正兴起一股“马拉松热”,中国田径协会官网2014年全国马拉松赛事日历显示,今年举办的注册马拉松比赛达到50场,但这其中并不是每场都赚钱,相反不少还需要当地财政搭钱。
2003年诞生的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到2006年才首次实现盈亏平衡,“不花财政一分钱”盈利近千万,还给厦门的企业带来2亿多的经营收入。负责为赛事筹集资金的张思杰回想当年,指着白头发说,我不到40岁,这头发都是当时愁白的。
张思杰:马拉松这东西很好,但是很难做,钱不够,单位协调,道路那么长,各种保障不够,如果挡住了民众上下班,人家还骂你。一个晚上,看着想着,我老婆早上起来说,你头发怎么白了!我以前不相信,一夜白了少年头,那白头不是一两根啊,哗的(全白了)。
厦门马拉松市场化运作的尝试从第一次鸣枪开赛那一刻起,蹒跚启动。硬着头皮,张思杰和他的团队,开始四处“化缘”,却经常碰壁。他很快发现,没有精细化数据和策划案的支撑,马拉松这张大饼,对赞助商缺乏诱惑力。
张思杰:那我这个团队就开始研究,现场哪里摆什么东西,多大的面积,经过多少人看到以后,通过镜头展示以后多少秒,多少价值,通过我的平面,我印刷出去达到多少人。我们对大的客户我们叫做专案,一对一的服务,我们一年要做几百个专案,我这个案子符合不符合你企业品牌的需求和你的商业销售需求。
为了进一步服务好赞助商,将品牌价值最大化,张思杰还绞尽脑汁,将马拉松活动延伸到更广区域、更长时间。
张思杰:光我给他的这些广告牌不够,一天的直播效果达不到,那我不得不在前面几个月就开始做活动,来把它的时间拉长。我们有短信评比、摄影大赛、老人登山,也就是全民在赛事来之前,已经进入状态了。
张思杰欣喜地发现,通过精细挖掘和深度推广,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品牌效应开始显现。
张思杰:那我们呢,用了一年时间,开发布会、渗透、说明,赞助马拉松,马拉松这个品牌他给你承载的体育价值一定超过明星。所以当初是361度第一次被说服了,它第一年做完,第二年就开始什么跑步鞋一代、跑步鞋二代,不就开始做了吗?这就活了!
市场化运作让马拉松赛事的影响力呈几何级数增长。即将开赛的2014年北京马拉松,参赛名额短时间内告罄,半程马拉松通过抽签方式分配参赛名额,而中签比率仅为一成多。火爆的报名背后是对主办城市经济实实在在的带动。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王大为说:
王大为:从2014年这次的人员构成来看,有40%的参赛者都是从外省和国外来的,而这些人到北京来参赛的时候很有可能还跟自己的家人朋友一块来,那么他们在北京的消费,包括后面的旅游,其实都会对我们的经济、旅游促进。
越来越多企业和个人嗅到了马拉松赛事蕴含的巨大商机。陶绍明,前国家女子长跑马拉松队教练,两年前,他与朋友在肯尼亚开设了专门针对非洲人的长跑训练营,作为经纪人,他组织选手参加各类赛事并为厂商代言。
陶绍明:在中国的马拉松这么两年当中,我可以讲,有80%到90%的比赛的运动员的前三名,都是我带过来的运动员,或者跟我合作的运动员。我们现在才有50个马拉松,才有日本的1/4,这项运动,对企业的吸引力,这是其他不可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