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大医博爱阡陌间

  • 发布时间:2014-10-10 07:31:22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沈建华通讯员杨羽曹凯

  “大医精诚”。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摇篮”的南京中医药大学,秉承“仁德、仁术、仁人”理念,在全国首创“农民健康百村工程”,惠农解病厄,饮誉国内外。记者作为亲身参与者,记录了这八年中的一些见闻与感受。

  大医仁德:“乡下中医难,中医下乡好”

  2007年7月酷暑,记者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专家教授们同车,驶向苏北另一个乡镇的义诊点。突然,刹车,一群农民拦住了路道,最显眼的,是一个两腿水肿如冬瓜的农民,步履艰难地拦到车头前,恳求“医生别忙走”,给他治一治。

  闻知这些农民都是得悉义诊消息晚了,才赶到半路拦道,专家教授们下车现场诊治。“医生,你们能常来吗?中医看病便宜、便当,为什么乡下就这么少呢?”那个患血丝虫病的“冬瓜腿”农民恳切地说。身旁的那群农民也说着类似的话。

  这名农民从此不仅病症渐消,还成了专家教授们长期跟踪服务的对象。这让记者又一次亲身感受到义诊活动的意义。参与发起“农民健康百村工程”之前,记者就对“中医难下乡,乡下中医难”的问题,有较多的了解,较深的感触。

  记者认识一名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做“赤脚医生”的“土中医”,他常以中医的针灸、推拿和小偏方为农民治病。痈疮扭伤、歪嘴面瘫、咳喘痛经等农村常见杂症,到城镇医院动辄花几百上千元,他几元几十元就治愈。

  乡村“土中医”,农民欢迎,但因为没有正式的“中医师执业”证书,不仅不能直接给农民开中医药方抓药,即使开西药,也只能到镇卫生院药房去买已经加价20%以上的药品,否则进不了当时的新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

  调查表明,即使是具有正式“中医师执业”证书的乡村中医,日子也不好过。苏北一个县19个乡镇医院,原先都设有中医科,最后只剩三家勉强维持,每家就剩一个主要靠开西药赚钱的“中医师”。他们说,中医科如不赚钱,就要被撤掉。

  这在全国已成普遍现象。资料记载,清末民初,中国每万人口有26名中医。进入新世纪,中国每万人口只有2个中医;而如今的全国农村,33.5%的乡镇卫生院和42.5%的村卫生室,都不能提供农民迫切需要的中医医疗服务。

  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2013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倍数远远低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倍数,看病贵已成为不争事实。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尤为普遍。

  全国政协委员王旭东、温建民、王承德等专家认为,全国有乡村医生88.22万名,其中具有执业(助理)医生资格的只有11万人,大部分“非法乡村医生”都是中医。“让几十万乡村医生‘失业’下岗,加剧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陈涤平说,中医药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传统”医药学,其中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简、便、廉、验”,尤其适合农村患者需要。

  校长胡刚认为,20世纪70年代,合作医疗能在农村有85%以上的覆盖率,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农村大量赤脚医生掌握了中医的许多适合农村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农村呼唤着中医,中医需要下沉农村。为此,南中医大与省红十字会、省慈善总会、团省委和农民日报江苏记者站联合发起“农民健康百村工程”。

  该工程自2007年7月启动至今年,连续八年,开展了24站大型专家义诊活动,吸引了美国、泰国、韩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志愿者参加,其中专家志愿者有380余人次,深入4省22个县165个行政村,直接服务农民群众7.5万余人。

  一位参加活动的中央主要媒体负责同志说:“百村工程”集中体现和弘扬了中医文化的悬壶济世、大德行医、解人困厄、急人所难精神,这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传承的美德,需要大力弘扬的精神。“百村工程,精神长存!”

  大医仁人:“乡下人终于盼来下乡人”

  过去,对中医药的作用,记者只记得唐代中医药大师孙思邈定位为“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即拯救染病的百姓重获生命;援救弱残的群体恢复健康。参与发起和亲历“农民健康百村工程”行,更有了事实的见证,理性的感悟。

  “我的慢性气管炎已经有20年病史了,药吃了不少,总是好好停停,前一段又去县医院看了下,十几天花了6000多块钱了,真是生不起病呀!”泗阳县义诊点,东田村民周长雅,终于等上博导戴慎教授的把脉问诊,得到了根治的妙方。

  “我家孙女手心、脚心发热,经常咳嗽,看掉多少钱,就是好不了!”盱眙县义诊点,博导周春祥教授正为一位4岁小女孩把脉,她的奶奶在旁边一脸焦急。周教授一边给孩子诊病,一边耐心分析孩子顽症久治不愈的原因及注意事项。

  “整日的颤抖,5年了,我们跑遍了全国各大名医院,连房子都卖掉了给他看病,但病情却一直没有好转,他甚至想……”如皋义诊点,吴窑镇何柳村农民沈华的妻子,一边哽咽着,一边向诊出病因和疗法的博导钱士明教授诉说。

  “‘冬病夏治’是中医理论的一种特别疗法,这个‘三伏贴’对伤寒和脾胃病很有效果。”南京六合区竹镇义诊点,夕阳下了,一群农民患者给诊治出病根和初步效果后,仍不愿离去,围着博导王兴华教授问这问那,王教授耐心细解。

  “中医真是神奇啊!”洪泽县义诊点,小针刀治疗现场最是繁忙。针灸专家李殿宁教授,从南京带来的400把小针刀都快用完了,45岁的村民汤国英挤了进来。几针下去,汤国英长期疼痛难抬的右臂,很自然地就抬高了,她惊奇不已。

  “卧床七年了,她自己都不想出来看了,是您给了她信心!”赣榆县义诊点上,“金陵医派”传人张工彧副教授正给一名19岁脑性麻痹女孩看诊。省城名医亲和的神态,细心的医嘱,让家人和她树立了治愈的信心。

  2008年7月8日,灌云县义诊点场面火爆。博导李忠仁教授一上午忙得没有喝水的时间。一位75岁的农村脑溢血四肢瘫痪患者,四处求医,花销巨大,没有疗效。李教授问诊扎针两分钟后奇迹出现,患者缓慢说出一个个句子。

  一会儿,他又准确地说出自己的名字和几个亲属的名字。当看到自己的丈夫多少年后能够重新说话,老伴热泪盈眶。大家耐心地倾听着:当患者一个字一个字说着“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时,诊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古人常说,中医是一根针、一把草悬壶济世。这里除了中医‘简便验廉’特征外,更强调了中医和农村血浓于水的感情。”滨海县义诊点上,南中医大党委书记陈涤平,给农村患者诊病饭后也没有休息,一边往诊室去一边对记者说。

  “中医望闻问切诊断简单,对医用设备仪器要求不高,另外,中药价格相对便宜,副作用小,且治疗过程中病人痛苦少。因此,无论从经济角度、便捷程度还是从治疗心理上,中医都更适合中国农村的现状。”陈涤平教授深入阐述说。

  八年义诊,一年接一年,一场又一场,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专家名家几乎都参加了个遍,有的连续参加多次,不仅下乡解了众多农民群众的病疼苦痛,创新和丰富了中医药教学内容和方式,还培育出一批爱农惠农的学子“天使”。

  KARRINA同学是秘鲁人,南中医大针灸推拿学硕士。她学习中国老师,把农民群众当亲人来看待,来服务,义诊时,村民方言重,难沟通,她通过自己随和的微笑,仔细观察患者的动作表情,准确地用针灸推拿的方法对患者进行了治疗。

  来自台湾的陈韦佐同学,从他的大陆老师身上学到了许多,每次义诊现场,他都全神贯注地为病人针灸推拿。他说,他将把自己在大陆下乡服务的经历传达给台湾同仁,宣传中医,发扬光大“大医仁人”精神。

  大医仁术:“乡下已病多,下乡治未病”

  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便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中医历来防重于治。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研究表明,在预防保健方面投入1元,可以节约医疗费用8.59元。

  “由于经济收入、医疗条件等原因,农村‘已病’多而重,投入预防保健治‘未病’的就更少而又少了。而治‘未病’又恰恰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大医仁术,最好的术,是治农民‘未病’。”南中医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长青说。

  记者随行八年,亲身见证和深深感受到南京中医药大学为治农民“未病”的良苦用心,“百村工程”为农村培养中医人才,普及中医知识,弘扬中医文化,提高中医疗效,建立中医药防治体系,所付出的种种努力。

  针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许多可以运用便宜便捷的中医药预防的农村常见病,“百村工程”的专家教授们,每到一地都要为当地医疗工作者展开专题培训。8年来,培训基层医护人员1000余名。

  业界有言,中医药事业可能会毁在“药”的质量上。“百村工程”不但为农民治“已病”“未病”,还教农民种中药材的技术,既提高中药材质量,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8年来,先后帮80多个乡镇村农民种好药用植物。

  为了建立永留农村的专家医疗点,南中医大与地方医疗单位联合创建“医桥工程”合作医疗点,对在农村医师培训中考核合格的基层卫生机构,建立代为解决或让患者直接咨询“医桥工程”体系,确保及时有效地解决农村疑难杂症。

  去年10月,南京中医药大学与江苏生命科技园合作,对地处南京偏远地区的栖霞区西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项目进行帮扶。通过设立中医馆,扩大社区中医药服务范围,为探索医药院校专家服务农村基层群众新模式做了有益尝试。

  “百村工程”普及中医药知识的对象是普通农民,如何才能用最通俗的语言和表现形式,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知识展示给他们,南中医大的师生们探索了许多“有趣”的途径。

  “‘低头思故乡’打什么药名?”在如皋市吴窑镇义诊点药谜区,颇有趣味的知识普及,很快得到回报:“怀熟地!”一位农村就诊孩童脱口而出。“我看了这么多资料,能记住50多个中药名呢!”小朋友高兴地领了礼品走了。

  大学生自愿者们别出心裁的“活动项目”引来大量村民的围观和参与。他们有的在现场教村民熬起了药粥,泡起了药茶,有的带领村民翩翩起舞打起了养身太极,还有的和村民、孩子们玩起了猜药名的文字游戏。

  负责拟谜的南中医大学生李轩涛说,两天来,他们共悬挂了2000多条有关中药名的字谜,最终被猜中600多条,有些村民连某些中药的功效都记住了。这增强了这些“未来中医师”们对中医药事业的信心。

  农村如何留住和建立“永久牌”的中医队伍?全国政协委员、南中医大教授王旭东、温建民、王承德等专家,为此向国家提出建议:“要尽快完善乡村执业医师资格制度,提高农村中医人员待遇,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中医……”

  大医仁德,赖以仁人,体以仁术。千年前大医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斤,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师生及其还在继续进行的“百村工程”,以这份责任、这份执著,实践着“医乃仁术无德而不立”的至理名言。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