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接力”成就美丽山村
- 发布时间:2014-10-09 07:31:16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于洪光吕兵兵通讯员潘伟
9月中旬,秋意已浓,走进山东潍坊青州市王坟镇东乖场村,映入眼帘的是铺天盖地的绿色,涌入鼻息的是浓郁醉人的果香。沿着新修的水泥路信步前行,一片片果林依次出现在眼前,桃林、柿子林、枣林、山楂林、核桃林,宛如走进了花果山。
“山顶松柏戴帽、山间果树缠腰、山下梯田环绕,村庄就嵌在其中,美不胜收;林茂果香还换来了真金白银,一年1.2万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大部分来自这片花果山。靠着这‘村美民富’,村庄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生态绿化示范村和潍坊市文明村。”村党支部书记付好玉说。
付好玉说,东乖场村能有今天的美景和好日子,靠的是近20年来全村人造绿、护绿、养绿的“绿色接力”行动。原来,该村地处青州西南山区,全村只有158户556人。1996年以前,漫山遍野只长茅草,村里空守着420亩地、6000多亩荒山,连饭都吃不饱,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子。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青州开山卖石之风盛行。王坟镇许多村子的村支书认为,让村民富裕起来最重要,打算联系承包商,开山卖石,迅速走上致富路。
“靠山吃山,当时周边几个乡镇都在开石头卖钱,我们也很眼馋。我们四处咨询,镇上的干部说,开山卖石是急功近利,实际上是毁了子孙后代的家园。我们召开村委会和党员会议,大伙儿否决了开山卖石的想法,开始在开荒山种果树上想办法。”付好玉说。
然而,东乖场村当时所有的山地都是分成小块儿,然后免费分给村民,大家都不上心,加上不知道明年会分给谁,村民怕种了果树也白种。
只有改革创新才有出路。1996年,这个小山村敲响了青州市荒山拍卖承包的第一槌,决定将荒山拍卖到户,然后用村民包山的钱修路,建水塘,管理山林。120户村民从村集体取得了5000多亩荒山的开发使用权。
今年60岁的村民吴平举,包山之前,全家5口人靠着一亩多贫瘠的山间田地生活。“一年忙完,打的粮食还不够吃的,孩子捡别人家的冰糕棒吃,这会儿想起来,心里还不是滋味。”吴平举说。在村里号召包山开荒的时候,吴平举决定试一下,他拿出所有积蓄,又找亲戚朋友,凑了1000元钱,包下了一片山地。
“当时咱心里也怕,这荒山包下来,不让卖石头,一旦种不好,怕是血本无归。”吴平举说。最终,在村干部的指导下,他选择了种植旱作西红柿,由于是山地,光照好,昼夜温差大,所以格外好吃,当年就卖了6000多元钱。承包后的第五年,吴平举家就翻盖了原来的房子,住上了崭新的大瓦房。
如今的东乖场村,所有荒山全部绿化,土层薄的地方,镇里统一种防护林,土层厚的地方,村民都种上了果树。经过18年坚持不懈的生态治理,全村6000多亩荒山全部披上了绿装,森林覆盖率达到86%,地面林草覆盖率高达97%。村民赵世国告诉记者,今年山里的核桃大丰收,他家鲜核桃收了6000多斤,鲜果卖8000多元,去了壳1斤9元能卖1万多块钱。
绿山变成了“金山”,村庄面貌也变了样。村内新修的水泥路就势蜿蜒而上,干净整洁,四合院、二层小楼鳞次栉比,沿路而建。晚上,村内灯火通明,健身广场上人头攒动,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在这里吹拉弹唱,健身休闲,小山村一派欢乐祥和景象。
而且,东乖场村正享受着绿水青山的丰厚回报。因为没有污染企业,水质、土壤、空气环境均未受到污染,成为工商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眼中的投资宝地,生态资源变为后发优势,带动了有机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仰天农庄有机农业示范园始建于2009年,整合流转了东乖场和西乖场两个村的320亩土地,建设了30个高温棚,新打机井1眼,建设水池1座,铺设供水管道1800米,新修生产路800米,目前达到了年产有机蔬菜、小杂粮2400吨的能力。示范园以“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为发展目标,生产的有机蔬菜供应到青岛、潍坊、北京等地,已被列为潍坊市有机农业重点示范园区。
“农闲的时候,就能到园区内来打工,一年下来也有七八千块,这又是一笔大收入。”赵世国说。
乡村游、采摘游等日渐兴旺。在东乖场村的东山上,村民付学勇经营着一家名为紫荆山庄的农家饭店。饭店里有8个能容纳10人的小亭子,分布在山坡上。饭店有自己的菜园,从农户家里收购散养的土鸡,冬天菜园断菜时就从村里的蔬菜基地购买有机蔬菜。
“这里的土鸡很香,野菜馅包子和葱油饼特别好吃,我们全家一个月怎么着也得来一回。”正在用餐的青州市民陈文博说。
现在,付学勇经营的山庄整天客人不断,遇上星期天和节假日更是忙不过来,一年的保守收入也有15万元。
“有机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让东乖场人看到了新的发展前景。这些,都要感谢绿色的馈赠,感谢近20年来全村老少爷们儿的‘绿色接力’行动。”付好玉感慨道。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