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都市新农夫》系列报道:25岁大学生回乡办农场

  • 发布时间:2014-10-08 14:37: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央广网北京10月8日消息(记者 王浩 实习记者 赵煦)最近几年,经常听说有人离开城市,去农村种地了,而且这群人往往还是传统维度中的成功人士,他们敢于抛弃已有的事业,选择归隐田园,这群人是怎么想的?现在过得怎么样?生意做得如何?又遇到了哪些瓶颈?他们是否后悔辞职去干农业?经济之声特推出《都市新农夫》系列报道,带您走进这个群体。

  袁权,25岁,瘦高个,面色黝黑,采访他,袁权见面第一句话就说:“王哥,你别看我现在这么黑,其实我原来比你还白。”袁权的黑,是因为他的职业是种菜,天天跟土地打交道。而在两年前,大学毕业才一年的袁权,正经营着一家装修公司,这一年,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在传统社会的评价维度里,他是“年轻有为”的典型。

  袁权:这次创业是和几个大学同学,大家都意气风发,感觉做装修还是比较赚钱的,然后去了郑州做了一些工程,主要做园林绿化,包括别墅的样板房,赚得还可以,但老是感觉不踏实,毕竟你做工程大部分还都是靠关系吃饭,不是很稳定,发展空间也有限。

  请客、吃饭、应酬,对钱没概念、大手大脚地花——但很快,袁权厌倦了这种生活状态,或者说,他察觉到了潜在的危机,为什么赚钱这么容易?房地产到底还能红火多长时间?年底,他带着第一桶金,回到了山东枣庄的农村老家,决定开办家庭农场:一是国家政策鼓励,二是祖辈都在务农,三是这两年很多大企业纷纷转型去做农业,这让袁权看到了希望。

  袁权:这一块一共流转土地500亩,主要发展是绿色果蔬。

  记者:还准备扩大么?

  袁权:不准备扩大了,我想先把这个地方打造成精品,因为现在要求的是质而不是量。

  记者:前面的1000多万都是自己投的,资金怎么解决的?

  袁权:自己也有一点,然后就是各种借,最后亲戚朋友都没了,“不行,借不了”,那最后就只能申请贷款了。干了两年农业,至少踏实了,不像以前那么浮躁了,这对我个人未来发展都很有帮助。

  袁权回家种地的消息一下子炸了锅,好朋友知道了,对他说:“你脑子肯定是进水了,要种地,为什么不初中毕业就去,非要等到大学毕业?”而袁权的家人,更是窝了一肚子火。

  袁权:父亲母亲他们都是努力从农村跳到了县城,然后才刚过了一代,到了我这儿立马就又回农村了,把户口又改成农民了,回去种地,他们确实是不理解,哪个家长不想自己的孩子去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说出去也有面子。

  更大的挑战是孤独。村里没有年轻人,袁权无奈只能雇了40多位老人来帮忙。蔬菜特别娇贵,时刻离不开人,袁权就整天跟这些老人在一起,刚开始还能开开玩笑,但后来实在无话可谈,还有人要给他介绍邻村的姑娘,这让袁权哭笑不得。

  袁权:有一次我饿得不行,就跑到厨房去拿着馒头夹着咸菜,赶紧吃两口,喝着白开水,当时请了一个大妈做饭,她就问我,你是大学生么?我说是啊,怎么了大妈?她就话锋一转说,哎,真可怜,你大学生跑到这儿来种地,你看我儿子在上海,一个月一万多,整天在办公室,多好。

  干农业最难的是啥?袁权说,是管理,要想让农场里这40多位大爷大妈踏踏实实工作,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甚至比公司的管理更难。

  袁权:开始我觉得他们都是长辈,然后和他们打成一片,刚开始的时候积极性非常好,但是时间一长了,发生了一些问题,我安排什么活就安排不动了,不听我的话了,后来我就来了一次大洗牌,全给开除了,重新招聘。

  经历了这次变动,袁权学明白了一点:种地,他确实比不上干了几十年的农村老人,因此在这个环节他充分放权;而在对外联络、对接市场、使用先进技术方面,这恰恰又是年轻人的长处。因此农场运行,需要各司其职、发挥专长。

  袁权:我现在用的,你看,全都是微滴灌,用水量特别少。500亩地,每次只需要一个人去灌溉。而且就拿着遥控器。然后哪边阀门需要开,打开之后按着遥控器,然后不用问了。

  两年坚持下来,袁权的农场产品成功打入长三角市场,今年的主打产品西红柿,销售额突破600万,而利润率达到30%。两年在田间地头、市场一线的打磨,让这位25岁的小伙子显得老成、自信,袁权也挺得意,他证明了,干农业是有前途的。而更让他欣慰的是,终于找到了愿意接受自己当农民的另一半。

  袁权:她特别支持我,这是我以前接触过的女孩儿所没有的,理解我,她叫魏娜。我想跟她说的就是,在前几个月我最困难的时候,能给我支持,我想以后的日子是甜蜜的,虽然我们前期有很多的困难,但是相信我,我爱你。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