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景区门票暴利再遭质疑 跨境旅游消费快速增长
- 发布时间:2014-10-08 07:07:00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旅游贸易逆差年内将破千亿美元
国内游乱象频仍 境外游持续升温
新《旅游法》落实尚需打通“最后一公里”
记者 韦夏怡 北京报道
综合国家旅游局连续发布的“2014年‘十一’旅游市场信息”显示,节日期间国内旅游市场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但在持续增长的背后,景区“暴利”门票、低价团、黑导游等一系列乱象依然倍受消费者诟病。受多重因素影响,10月1日至5日纳入监测的全国景区门票收入呈现连续5日同比下降态势。
业内人士指出,从某种程度上看,现阶段居民出境游意愿高于境内游与国内种种旅游乱象不无关联。出入境旅游市场持续“失衡”,跨境旅游消费逆差不断扩大,也给全行业进一步治理旅游乱象敲响了警钟,政策“最后一公里”的落实仍待加强。
境内 “暴利”门票再遭质疑
今年“十一”黄金周恰逢新《旅游法》实施一周年,《经济参考报》记者从携程获得的“十一”订单数据显示,虽然出游人数大幅增加,跟团游价格较去年“十一”却稳中有降。
“新《旅游法》打破了原来‘旅行社+导游+购物店’的旅游购物生意链,对跟团游影响最大。在《旅游法》实施初期,特别是2013年国庆黄金周,旅行社成本和报价都大幅上涨,经过一年的调整和适应,今年团队游价格逐渐回归到正常水平。消费者对团队游的期望值也回归正常。”一位旅游业内人士分析称。
除了在出行方式上的变化,景区门票的网络预订也在众多在线旅游企业的大力“促销”中渐热。国庆期间旅游市场的价格战愈演愈烈,“1元门票”风生水起。继同程网宣布再垫资50亿元派发“1元门票”后,携程也卷入了价格战。
不过,有细心的消费者发现,上述在线旅游企业的活动中,热衷于参加这种活动都是门票价格低或者不以门票收入为主的景区,确实鲜有知名景区的身影。还有消费者反映,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被告知活动逾期、不可变更甚至现场加价。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暴利”票价仍然饱受消费者诟病。中国社科院统计显示,内地5A级景区平均票价为109元,7.19%的景区门票价格在200元以上,5A级景区票价已进入“百元时代”。
“本来是只想爬司马台长城的,结果到了地方听当地人介绍说,现在每天只有少量仅游览长城的门票,而且必须网络预约。一般来说,只能通过购买古北水镇110元的套票才能游玩。”一位节日期间自驾去北京郊区的宋先生抱怨道,“从游览地图上看,必须穿过中青旅和乌镇旅游等公司开发的这个古北水镇才能最后去游览长城。”
统计显示,近十年来,A股市场的7家景点类上市公司中,峨眉山A、黄山旅游、丽江旅游均调价两次,调价后,几家主要的景点类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率都有所增长,部分景点类公司的毛利率超过60%,甚至高于房地产等其他暴利行业。
业内人士指出,景区门票逢节必涨的根源在于患上“门票依赖症”,目前国内景区发展产业比较单一,对门票的依赖性过高。建议制定合理透明的景区定价听证机制,“倒逼”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景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应该对景区门票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对那些利用公共资源,包括公共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红色旅游资源发展起来的景区,要严格控制价格上涨。对迪士尼等市场化运营的景区,定价权应留给市场,政府只对其价格进行监管。在景区分类分级管理还未完善的情况下,应对景区门票的收支情况进行公示,才能真正让游客信服。
境外 跨境旅游消费快速增长
相较于频遭“吐槽”的国内游,“十一”期间的出境游市场则更受追捧,跨境消费快速增长。
来自携程的统计显示,受到国家发展旅游政策、出境便利免签增多、航班增加等多重利好消息影响,今年国内游客走出国境度“黄金周”的意愿非常强烈,出游人数占到“十一”总出行人数一半。
如火如荼的出境游带来的持续攀升的跨境消费金额,也令国内旅游消费市场“艳羡”。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国庆节黄金周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有望创下4.8亿人次、2700亿元人民币历史新高,出境游增幅将大幅领跑入境游增长。来自中国银联信息中心数据显示,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的境外刷卡消费中,吃住类消费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达到52.2%,游玩类同比增幅达到56.6%,购物类同比增幅达30.4%。
值得注意的是,出境游目的地消费结构在今年假期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游玩类、吃住类交易量增速明显高于购物类。“一方面团队游向个人游转变,另一方面国人出境游更加注重旅游体验和旅游品质。”银联数据分析师陈汉说。
据世界旅游组织数据,2013年我国以近1亿人次出境旅游,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市场。同时我国也以境外旅游消费1020亿美元,超过美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一。10年前,我国在全球出境游消费市场的份额为1%,这一数字2023年将增长至20%。未来10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次将再翻一番。数据显示,去年全年我国居民出境旅游人均花费1368美元,相当于我国入境旅游者人均消费的3倍左右。刚刚发布的《中国公民出境(城市)旅游消费市场调查报告》也显示,目前我国游客境外用于购物支出比例约占57.8%。
相比于境外消费的快速增长,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我国旅游购物占旅游总收入不到30%,旅游购物不振仍是制约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软肋,而我国旅游贸易逆差年内将突破1000亿美元。
整治 政策“最后一公里”有待打通
自去年10月1日《旅游法》正式施行至今已整一周年,尽管国内旅游市场在国家旅游局等监管部门密集整治下有所好转,但是巨大市场和暴利驱动下,部分地区诸如低价团、黑导游、过度购物等一系列乱象仍时有发生,旅客投诉抱怨不断。
一项公开数据统计显示,从2012年10月到2014年10月发生的168起旅游纠纷,强制游客消费、未经旅客同意带入购物点比例最大,共有60起,占比达35.7%。在统计的168起投诉中,发生在云南、海南、四川、香港等旅游大省、旅游热点城市的投诉居多。云南省为24起,占比为14.3%;海南、四川投诉均为11起,占比为6.5%。
就在“十一”前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2014年国庆期间旅游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严厉打击哄抬价格、以次充好、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等违法违规行为”。
“十一”期间,各地频频曝光“黑导游”事件。公开报道显示,北京“黑导游”不仅上车重复收费、途中引导购物,还虚假宣传旅游地,将游客带到居庸关谎称八达岭;在山东,游客小张没有进自费景点被黑导游“甩客”,但由于出行前未签订合同陷入维权困境;上海的徐先生也有类似遭遇,他在深圳某旅行社以1000元报名参加的一个港珠澳旅游团,也“被要求购物”,他同样因为未与旅行社签订旅游合同而陷入维权困境;安徽省九华山风景区,也有三三两两的本地小巴车停靠在游客集散中心附近,当看见有外地牌照车驶入,便有人凑近询问是否需要住宿及超低价导游,但这些人很少持有导游证,多是景区发放的“讲解证”,有的甚至没有任何证件,他们往往只带游客进指定购物店买东西以谋取回扣,比如一盒十元的香卖六七十元。根据《旅游法》第五十七条,旅行社组织和安排旅游活动,应当与旅游者订立合同。
业内专家认为,各地应结合实际,出台包含监管机制、处罚方法、旅游行业信用机制等在内的详细实施细则,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戴斌则强调,对于旅游行业的综合整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前一定要把软环境的建设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现在的旅游业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单一的景区景点,旅行社、酒店等单一要素的竞争,是对旅游目的地整体环境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