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拍片要"化缘" 回本靠获奖 小成本电影生存靠什么?

  • 发布时间:2014-10-03 13:02:30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兰州10月3日电(记者张钦、张玉洁)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我国拍摄的638部电影中,通过商业院线与公众见面的只有200部左右。

  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日益繁荣,然而,大量不上院线的电影拍出来给谁看,靠什么收回成本,有没有盈利空间?既然无缘在票房蛋糕中分得一杯羹,为什么还有人愿意拍?记者就部分不上院线的小成本电影的生存之道展开追踪采访。

  大批“小成本”无缘商业院线 盈利靠什么?

  截至9月28日,我国电影票房已与2013年全国总票房217亿余元持平。在电影票房以年均30%以上速度增长的背后,是少数国产片票房收入赚得盆满钵满,而一大批小成本电影无缘走上商业院线,也无意闯商业院线。

  一些电影界专家学者分析认为,这类影片有着类似的特征:制作小成本,大多在上百万元至几百万元之间;题材正能量,大多以典型模范人物事迹为原型。如果说上线电影盈亏与否看票房,那么不上线的电影能否回本并赢得微利,主要看能否获奖。

  由甘肃风行影视文化公司与一家电影频道联合出品的电影《甘南情歌》拍摄、制作花了近300万元,目前仍在为保本不亏而奋斗。“公司与合作伙伴投一点,几家企事业单位资助一点。”这部影片的制片人郝平如此概括影片的资金投入构成。而影片的收入渠道有三:在农村数字院线放映,按放映场次挣一点;争取部分电视台的电影频道收购播放,根据电影频道评分高低补一点;若能在宣传、文化、广电或其他部门的评奖中赢得奖项,还有望奖一点。

  一些小成本电影创作团队告诉记者,仅靠农村数字院线放映,连投资成本的十分之一都收不回来。影片《腊月的春》制片人贾皓民说,农村数字院线每放映一场他们的影片,公司只能从中收入7元钱。即使放映1万场,也只能挣7万元。

  影片虽叫好担心不叫座不敢走院线

  部分小成本电影制片人坦陈,他们的电影自从创意开始,就定位于上电视台的电影频道,或入选农村数字院线。一些小成本电影的制片人告诉记者,既赚票房又赢人气,是每一个电影人的梦想。然而,考虑到种种因素,他们对闯商业院线有心无胆,担心即使院线影院上映,也可能是“一日游”。

  作为一部颇具西部牧区风情的影片,《甘南情歌》有幸先后4次在央视电影频道放映。多位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告诉记者,影片中美丽如画的牧区风景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使他们对甘南顿生神往之情。男女主人公原生态地“无鞍驭马”飞驰,也使一些业内人士惊呼,美国有西部牛仔片,而从这部影片中可以看到中国“西部马仔片”前途无量。

  即使如此,《甘南情歌》也因担心亏损风险而不敢谋求登上商业院线。“踏足商业院线的前期宣发成本,可能就与制作成本持平。”郝平说。

  《腊月的春》制片人贾皓民说:“电影市场的主要消费力是年轻的城里人,对他们来说,农村太遥远。即便是故事讲得再好,观众不认,市场不赢,就很难说它成功。”

  小成本电影需转型突围

  虽然不上院线的小成本电影形成特有的投资、盈利模式,但一些学者认为,这其中存在着一个悖论:不少影片需要扩大传播效果才能实现其传递正能量的初衷,而如果长期不敢涉足商业院线,其实际传播效果又会受到影响。因此,不上院线的小成本电影决不应该满足于“小打小闹”。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认为,我国2013年生产电影638部,而走商业院线的影片比重在增加。这表明,我国电影产业正在向更加注重质量的方向转变。在此背景下,小成本电影更应积极调整创作观念。政府对这类电影的扶持理念也应改变。

  “电影是观众主动购买的消费行为。应改革和完善扶持、奖励模式,既鼓励更多的人投身电影事业,又鼓励小成本电影敢于面向更多大众闯市场。”甘肃省电影家协会理事、影评人燕斌说,同时,也应奖励和扶持小成本制作电影更加遵循公众观影规律,提升影片质量,追求票房和传递正能量双丰收。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