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推动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成都打造民企发展“新高地”

  • 发布时间:2014-09-30 00:33:28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编者按:当前,成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繁荣期,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引擎城市、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在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占据了"半壁河山",并为推进"五大兴市"战略和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推动成都市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成都市工商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撰了《成都市2013年度民营经济发展报告》,通过主题报告和区域、行业、调研专题等分报告,对成都民营经济发展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分析,被成都市委目督办列为2014年工商联特色目标。

  本报特将该报告主题报告摘登如下,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实施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与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也为民企自身发展提供有价值、可借鉴的信息。

  2013年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再攀新高,呈现出三大产业分布渐趋合理、涉足领域逐步拓宽、县域民营经济竞相发展、产业集群和园区发展势头良好、进出口贸易步伐加快、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意识增强等突出特点,并越来越展示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成都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393.64亿元,同比增长12%,占GDP的比重为59.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2年的66.2%增长至68.5%。其中,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377.76亿元,同比增长12.2%,占成都市GDP的48.1%。民间投资总额达3595.3亿元,同比增长17.2%,占成都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5.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28.7%上升至36.3%。同时,自2010年以来非公经济对成都市税收和财政的贡献度都在60%以上,2013年成都市非公有制企业共缴纳税收1198.43亿元,同比增长17.1%;其中,民营经济纳税1006.9亿元,同比增长18.7%。

  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2013年,成都民营经济虽然面临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持续放缓等不利因素,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激发起全国上下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的热情,并在扩大内需等方面给予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巨大空间。

  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在2013年初的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特别是要把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我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来抓。他还多次到民营企业调研,对进一步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促进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提出了系列要求。

  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在成都市工商联调研时强调,影响民营经济发展就是影响成都经济发展,要进一步提升服务,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难题,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成都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专门设立成都市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扩大投资领域、放宽市场准入、优化政务服务、加大财税扶持、加强融资服务等九方面对民营经济进行全方位扶持,为民企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如针对民企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个别困难和共性问题,成都市全年共组织4次民营企业座谈会,101家有代表性的民企参会,提出财税扶持、行业发展、土地等十一大类209个问题及建议,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当面听取并逐个解决回复,企业满意率达到96.8%。同时,成都市在四川省率先设立由财政拨付不低于10亿元的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民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人才培训、融资促进、管理提升等。

  为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增强其理想信念,以引领企业更好发展,成都市委、市政府还将民营企业家培训纳入成都市人才工作规划,并首次组织民营企业家走进市直机关,以“向党说说心里话”为主题作专题报告,获得各界一致好评。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全哲洙对此专门批示,全国工商联以加注“编者按”的形式,在全国推广成都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经验和做法。

  八大发展难题待解

  从总体上看,成都民营经济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仍面临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市场准入限制、融资难且贵、创新能力不足、抱团发展意识欠缺等难题。

  (一)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缺乏龙头企业

  尽管2013年成都市GDP超过9000亿元,在全国副省级城市排名第三,但成都市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企业仅有6家,其中4家为全国100强,而其他梯次企业较少,反映出成都龙头企业少且成长缓慢,不同规模的企业分布也不尽合理。

  (二)市场准入仍有一定障碍成都民企认为,投资领域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导致市场准入中的“垄断壁垒”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对于“三门”问题,51.2%的企业认为在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领域最突出,48.8%的认为是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领域,40%的认为是社会保障、公共运输及其他社会服务业,28.8%的认为是环境保护、治理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0%的认为是特殊技术如军工领域及国际竞争参与,18.4%的认为是教育、体育、文化及娱乐业。

  (三)融资难且贵的问题制约发展

  因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窄而导致的资金短缺,仍是民企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调查显示,80.56%的民企反映在融资过程中遇到过一定或很大困难,49.33%的遇到融资成本高的困难,38.67%的遇到银行创新服务不足的困难,33.33%的遇到缺乏融资渠道,30.67%的遇到难以直接融资的困难。

  (四)成本上升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民企已全方位进入“高成本时代”:利率、汇率、税率、费率“四率”,薪金、租金、土地出让金“三金”和原材料进价、资源环境代价“两价”,9种因素叠加推动企业成本直线上升。

  以民企反映最多的税费负担为例。37.89%的民企没有享受过税收优惠政策,不超过50%的民营企业享受过减免部分税费、银行放宽贷款条件、优先解决土地问题、专项资金支持或财政补贴等支持,反映出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五)民企创新能力还需加强成都民企多以劳动密集型或混合型为主,技术密集型企业仅占9.2%,资本密集型企业仅占5.3%。尽管创新发展已成为共识,但目前成都民企仍存在自主创新动力不足,资金不足、自主创新风险较大,品牌带动创新的能力不足,缺乏战略合作伙伴和技术标准、难以得到国家认证等创新乏力的现象。

  (六)亟待实现企业有序管理和传承

  改革开放后成都创业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已进入退位期,创业之初采取的家族式管理,在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已不适应,必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同时,民企特别是家族企业在交接传承时,深受“父子冲突”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矛盾”的困扰,能否顺利传承,不仅关系到企业成败,对成都经济的未来格局和可持续发展也有重大影响。(七)民企抱团发展意识欠缺相较于浙商、粤商等的抱团发展,成都民企仍未能有效地实现整体“抱团作战”,更未形成“块状经济”。以异地商会的建立为例,截至2013年,成都商人仅在昆明、南宁两地建立了异地商会,与大量在成都成立的异地商会寻找商机并为当地企业投资成都牵线搭桥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八)“走出去”开拓的精神亟待加强

  由于受传统文化、地理位置环境及主观方面等影响,成都部分民营企业家还存在“盆地意识”。同时,成都民企大多没有直接对外渠道,缺乏外联专业人才,政府有关部门仍存在资源缺乏整合、供求信息不对称、沟通不及时等问题,制约成都民企“走出去”。

  九大建议助建民营经济发展“新高地”

  要实现成都民营经济稳步健康发展,民企要强化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内部治理、技术创新、经营管理、防控风险、市场开拓等方面下功夫,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政府要从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全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将成都打造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良好政务服务

  一是进一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加便捷、务实和高效的政务服务。二是实行更全面的政务公开,依法保护民企和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三是不断完善民间投资的管理决策、项目咨询、行业准入和审核报批等综合性服务。四是完善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减轻民企负担。五是建立民营经济信息平台、统计监测和民间投资统计制度,准确反映民营经济发展动态。

  (二)进一步拓宽领域,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一是梳理各类市场准入条款,推行准入负面清单,彻底打破民企市场准入的隐性门槛。二是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并最大限度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三是完善民企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机制,鼓励民营资本全面进入竞争性领域,积极参与战略性领域,创造条件合作参与非竞争性领域。四是鼓励民企参与国企改制重组,构建国企与民企共生共荣的企业生态。

  (三)进一步推动民企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和体系,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创新成果、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二是对民企特别是科技型民企在融资、税收、申请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市场导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三是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大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增强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信心。

  (四)进一步优化布局,推动民企集聚发展

  一是引导民企按照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模式,形成产业集聚。二是已建园区要加快形成成熟的生活配套,新建园区要全面落实“产城融合”,为民企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三是创办各类创业园区,形成普惠性激励社会资源参与创业的政策手段,在全社会营造创业发展的氛围。

  (五)进一步抓好龙头企业,扶持中小微企业,形成梯队发展

  一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抓好一批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领军企业。二是推动一批成长性企业迅速成为本行业的中坚力量,形成强大的示范作用。三是选择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和发展基础的中小企业,尽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优势企业。四是选择有基础、有技术、有人才、有潜力、有管理的小微企业,纳入“品牌培育工程”的发展规划。五是为龙头企业、中坚企业、新兴产业企业和小微企业搭建相关服务平台,实现梯队发展。

  (六)进一步加快金融创新,破解融资难融资贵

  一是发挥地方金融机构和政策性担保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的信用担保体系。二是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统筹协调,鼓励债券、基金、信托、金融租赁等多种方式服务民营企业。三是筛选一批具备上市条件的优质民企,加强上市指导,推动民企在资本市场融资。四是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协调有条件的民企组建成立“蓉商银行”,加大放开民资参股或控股城商行和农信社等区域金融机构的力度。

  (七)进一步创造条件,鼓励民企“走出去”

  一是加强培养民营企业家“走出去”意识,在培训中提高“走出去、打胜仗”的能力。二是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建立统一的、服务民企“走出去”的信息平台。三是鼓励扶持社会中介组织和专业机构,为民企提供“一对一”的咨询和帮助。四是协助沟通外事、公安出入境、边防、海关、商检、外汇管理等部门,依法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五是由政企共同出资建立“走出去”基金,分散民企“走出去”风险。六是发挥骨干外向型民企的作用,走抱团发展之路。

  (八)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民营企业家整体素质

  一是通过搭建教育培训平台,推动优质资源向民营企业家倾斜,并以增强素质为目的、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市场运作为手段,建立长效教育培训机制。二是引导民企加大对员工、高管的培训力度,实现有层次、有系统的人才优势。

  (九)进一步发挥商协会作用,促民企抱团发展

  一是各级政府引导民间商协会积极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打造覆盖面广、代表性强,能充分发挥作用的现代行业商协会组织,实行优势互补、资产互用、信息共享、资金互通、订单共做、人员互助的联合。二是进一步促进以产业为单位、资本为纽带,组建企业集团,整合行业产业和资本优势发展。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