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加平:重大科研项目,企业也应该有牵头的机会
- 发布时间:2014-09-24 08:30:52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短短十二年,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从一个地方科研院所成功转制为科技先导型企业。不仅一跃成为国内混凝土外加剂行业中综合实力最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龙头企业,还拿下了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块“金字招牌”,形成科研开发、规模生产和专业化技术服务的完整体系,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走在土木工程行业的前列。
在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加平看来,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企业和实验室一直坚守的“科技是发展原动力”的理念,正是靠这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创新发展观,激发了企业在转型发展道路上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国内建材行业虽然竞争激烈,但技术层次很低,与现实需要有着很大的差距,而研发是改变行业前景的唯一出路。”刘加平告诉记者,“公司每年将不少于当年销售额的5%用于研发投入,早在2001 年,公司就投入7000余万元建成了国内一流的企业研发中心。2010年,公司又投资2亿元建设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高性能土木材料测试、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基地。”
正如刘加平所说,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让企业有了国家级的科研平台,有了更多进行科技研发的机会。目前,已完成国家级的973项目7项,其中两项是由公司牵头完成,今年,实验室又成功申请1项973课题,6项国家重点自然基金项目,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后劲和动力。
然而,和其他投入相比,科技研发不能立竿见影,它需要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这也正是企业多年来一直坚持科研投入不敢松懈的原因。”
说到“厚积薄发”带来的“惊喜”,刘加平向记者列举了第一代环保节能型聚羧酸系列外加剂的例子。这种混凝土外加剂,公司早在2002年就率先研制成功,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价格较高等因素制约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我们认准聚羧酸系列外加剂是行业的发展方向,适时决定对该产品加大转化力度,进行产业化,并成功申请到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1000万元的资助,新建了年产10万吨的生产线。”几年后生产线建成之日,正是我国高速铁路、核电站、大型桥梁等重大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之时,很好地满足了重大工程对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的需求。公司尝到了研发的甜头,也更加认识到研发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刘加平说,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在企业创新转型发展的道路上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让企业在申报国家科研项目中有了更大底气和勇气,更加坚定了企业争创一流研究成果、做土木工程行业引领者的信心。
目前,实验室拥有30000平方米的科研配套用房,试验仪器设备总价值达5000多万元,拥有各种宏观、微观设备500余台套,为混凝土的研发和产业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实验室研制的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水利水电、港口、市政、核电、工民建、高速铁路、军工等领域的土木工程,帮助世界第一大坝——长江三峡工程、世界第一大斜拉桥——苏通大桥、世界第一高拱坝——四川锦屏水电站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为国家土木材料行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院长到董事长,刘加平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重要性,在他眼中,建立在企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应该发挥更多的光和热。“过去,曾有面向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973专项,让符合条件的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不仅能引导企业把更多的资源投向科研,还通过项目聚集行业内顶尖专家,真正实现了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作用。”
刘加平认为,国家科研项目不应有“门第之见”,应该放开所有项目让企业参与申报,“如果我们不是转制科研院所,现在连申报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格都没有,靠什么去吸引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
他建议,相关部门应以项目的形式引导企业搞科研,并将重大科研项目恰当地向建设在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倾斜,改变以往企业在申报科研项目中“低人一等”的怪象,让企业真正成为一些重大科研项目的牵头单位,整合产业创新资源进行技术创新,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转化,使企业优势与国家战略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