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让混凝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 发布时间:2014-09-24 08:30:46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2010年,依托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设的通过国家科技部的验收,正式投入运行,同时也让共建单位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这一由地方性省属科研院所改制而成的科技先导型企业拥有了国家级的科研平台。

  当一年前,当万达集团在青岛投资500亿,建设全球最大的影视产业项目——东方影都时,可能没想到一年后在施工中遇到了一个绕不开的坎:海水浸泡的土壤具有极强的腐蚀性,按目前国内通常的防腐标准,这些建筑的桩基仅有30年的寿命,这将如何向投资人和居民交待?

  可是,当建设方向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救援后,终于找到了让混凝土“坚如磐石”的锦囊妙计,科研人员用大大优于国家标准的防腐技术,让这个建设在海边的庞大混凝土建筑群的寿命达到50年以上。

  2010年,依托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设的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科技部的验收,正式投入运行,同时也让共建单位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这一由地方性省属科研院所改制而成的科技先导型企业拥有了国家级的科研平台。

  围绕土木工程材料行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实验室在土木材料的高性能化、功能化、长寿命化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经过三年多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专业结构齐全、年龄组成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团队,取得了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顺时顺势 探寻混凝土基础理论奥秘

  作为传统材料,混凝土一直在建筑行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的混凝土产量已连续几年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世界上接近三分之二的混凝土在中国生产和使用,我国的人均混凝土消耗量达到每年4吨。

  如此庞大的混凝土用量,筑起了无数桥梁大坝和建筑楼宇,但是由于混凝土寿命短、不耐盐碱、开裂等原因造成的损失和安全隐患却犹如一颗定时炸弹。

  目前,混凝土存在着一系列世界性难题:首先,抗拉强度低,如果受到拉应力,很容易开裂;同时,为了节约资源、提升性能,大量工业废弃物被作为混凝土原料使用,这些新型材料比传统混凝土更易开裂。其次,在我国东部沿海、西北内陆地区进行基础建设,比如跨海大桥、盐湖线杆等,高盐高碱的外部环境是不可避免的。

  混凝土的正常寿命在50年左右,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对土木工程材料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希望能达到“百年大计”的要求,“尤其是一些超大工程,如长江三峡、京沪高铁、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国外的技术不能满足这些工程对关键技术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自主研发。”采访中,江苏省建筑科学院副院长、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加平向记者介绍到筹建实验室的背景。

  除国家建设需求外,混凝土耐久性问题也成为实验室建设之初重点考虑的方向。刘加平指出,耐久性,即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抵抗各种破坏因素作用的能力。混凝土耐久性的好坏,决定混凝土工程的寿命,它是混凝土的一个重要性能,因此受到行业的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欧美国家对土木工程的研发和利用一方面为国内混凝土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但同时因混凝土的耐久性不足,导致在土木工程的维护与维修方面的费用远大于建设的费用,这也为国内的研发敲响了警钟。

  “我们要做就要从长远入手,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能给子孙后代带来重复建设的麻烦和负担。”刘加平希望实验室的研究工作能够让混凝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突破瓶颈 改改混凝土的“坏脾气”

  “虽然有了国家级的平台,但我们并没有迷失方向,作为一个转制科研院所,我们时刻坚守围绕混凝土方向做研究,从市场需求出发,做原始创新。”刘加平告诉记者。

  目前,实验室主要围绕高性能结构工程材料、功能性土木工程材料、资源与环境友好型材料、高性能土木材料现代测试技术四大研究方向,在土木材料的高性能化、功能化、长寿命化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

  其中,结构材料是指用于建筑结构、桥梁结构、工业与民用结构(侧重于受力);功能材料包括:阻锈材料、纤维材料、防水防护等养护、修复材料等;节能材料则主要侧重于污泥利用和外墙保温材料;先进的测试技术,核心是为混凝土工程进行“体检”,让好技术用得更放心。

  刘加平告诉记者,混凝土材料在建筑工程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而混凝土外加剂是一种在混凝土搅拌之前或拌制过程中加入的、用以改善混凝土性能的材料。工程技术人员将混凝土外加剂在混凝土中的功效比作“食品中的调味素”,也有人称其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新型高效外加剂正是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突破性技术。混凝土外加剂品种较多,功能各异。使用各种不同品种的外加剂,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如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提高硬化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大幅度降低混凝土的用水量,提高混凝土强度、可补偿混凝土干缩,减少混凝土的收缩裂缝、改善混凝土的耐腐蚀性、延长混凝土的使用寿命,提高耐久性等。

  乘坐在时速300多公里的高铁列车上,我们很难觉查到颠簸起伏,其中的奥秘就在于铁轨下的无碴轨道板下面。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利用新型羧酸技术研发了一种外加剂,它能够帮助混凝土稳稳地与轨道

  板和基础部分黏合在一起,不论列车高速碾压还是烈日高温暴晒,混凝土都像着了魔一样不离不弃,彻底改变了传统混凝土脆性大韧性小、热胀冷缩的“坏脾气”。

  实验室成立以来,在混凝土材料领域取得多项行业重大关键技术突破,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和新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长江三峡大坝、田湾核电站、苏通大桥、青藏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在江苏田湾核电站工程中,他们首次将国产外加剂应用于最关键的核岛混凝土设施中,打破了国外垄断;他们还成功解决了工业废弃物成功应用于混凝土当中的关键技术,能够使水泥用量节省30%—50%,并荣获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而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实验室的技术突破也解决令建筑工人头疼的大问题。如在西北盐湖地区,过去混凝土电线杆的使用寿命只有3年,而现在通过他们的防腐技术改进后能够延长到30年,比原来足足提高了10倍。同时,通过模型的不断测评,在实验中改进、提高、优化混凝土的寿命,通过对混凝土的耐久性的强化,他们还帮助建设单位大大减少了混凝土的使用量和重复建设。

   引才育才 开放平台同耕耘同收获

  在我国,长期以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尤其是863、973计划主要由高校承担,企业牵头的比较少,973计划课题的首席专家几乎都由高校专家担任,基本没有企业的科研人员。这不仅让企业在成为创新主体的道路上异常艰难,同时也让众多高端人才对企业望而却步。而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对企业进行科研创新的正向鼓励。

  提到重点实验室建立以来给企业带来的利处,刘加平的喜悦溢于言表,“原来属于省属的地方性的单位,对高层次人才以及海外人才的吸引力不强,现在依托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平台,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人才。”

  与此同时,实验室在成立之初就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在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尝试。每年实验室拿出100多万的科研经费支持企业开放性课题的研究,每年1项重点课题,10项青年基金。

  “企业是和市场结合最紧密的,通过开放性课题的实施,借实验室平台凝聚国内的研究课题,一方面重点课题围绕全国性的问题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也激发青年人的科研热情。目前拿到课题的已有30余人,都是与产业、市场以及关键技术紧密结合的课题项目。”刘加平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目前,实验室围绕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承担了包括973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8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80多项,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论著5部,主编或参编各类标准70余项。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