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托底”让药农生产“底气”足

  • 发布时间:2014-09-18 03:33:42  来源:石家庄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供需失衡再致“价低伤农”

  去年中药材价格还在上涨,今年就进入了下跌通道,许多种植户认为,这是因为近年来盲目扩大种植,导致产能过剩的影响。

  藁城市兴安镇冯村是药材专业种植村,老百姓大多从事防风、天南星的种植。种植户谷趁芳说,这两年种植面积大了,价格自然上不去。“前几年价格一直不错,村里老百姓就纷纷把种植面积扩大了,随意性比较大。”

  村党支部书记刘全明介绍,上半年药材价格开始不景气,影响到老百姓的积极性,药材种植规模随价格一起下滑。该村已从去年的1300余亩种植面积,陡降到了现在的600多亩。

  灵寿是我市的药材出产大县,丹参、知母等种植规模列全市前茅,全县共有中药材种植52800亩。县中药材协会会长武会来表示,“中药材一直都有这个周期特点。价格上涨带动种植投入,最后变得供远大于求,收购商给的价格很低,农民有可能白忙活一场。”

  联合社“托底”农民收益

  过山车式的价格波动,肯定不利于中药材市场的健康发展。灵寿农业局生产科科长杨春莲表示,该县通过规模种植,互助合作,提高市场议价能力来规避风险。

  去年,当地23个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成立联合社,覆盖该县所有山区丘陵乡镇,成为我市最大的中药材种植主体。杨春莲说,“合作社之间信息互通、技术互补,抱团作战,让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强了。”

  武会来认为,避免价格波动对药农的冲击,最关键要靠延长中药材的产业链。为此,今年春天,联合社建立了一个中药材服务站,下设2个加工车间,实现中药材的切片、烘干,如果药农不着急销售,可以加工后暂存到库房里。

  初加工提高了药材的附加值,也让农民应对价格波动有了更多“底气”。联合社确立了多种药材的最低价格保护价,稳定住种植规模,也稳定了药农们的收益预期。“今年外地的丹参收购价不会高于1元,但我们给社员的收购价是1.5元,让大家伙儿心里有了底。”

  今年,中药材价格仿佛坐上“过山车”,全国有300余种中药材品种价格下跌,也对我市中药材种植产生一定冲击。对此,我市传统种植片区,采取合作社最低保护价“托底”的方式,保护药农的种植收益。

  □本报记者 侯天仪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