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话“文绉绉”还是“萌萌哒”?
- 发布时间:2014-09-17 08:55:09 来源:中国民航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古人说话不应该是满嘴“之乎者也”么?他们日常交流到底是咬文嚼字还是像现代人一样通俗易懂?
大约在先秦时期,文言文和当时的口语一致的,与现在倾向使用双音节词不同,在当时的汉语里单音节词占据上风。《论语》、《孟子》这类著作,可以说就是当时口语的实录。“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当时的人说话,就是这么个腔调。但是由于书面语本身的保守性,加之以文言文为载体的儒家著作经典地位的确立,文言文和口语很快就进入了漫长的双轨发展时期。
大约在两汉时期,口语和文言文有了一定的距离。虽然文言文和口语都在发展,但前者远远跟不上后者的速度,距离越拉越大。
这种情况在唐朝出现变化,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佛教的大发展。由于潜在教徒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百姓,出于方便传播佛教、吸引教徒的目的,大量翻译的佛经和佛教故事多使用当时的口语,成为早期白话的重要来源。
但是到了宋朝,文言文和口语已经完全脱节。不过,宋朝的文人和学者们有时也使用白话文。比如苏轼最爱用“呵呵”,在给挚友兼亲家的文与可写信时、在给同事兼文友的鲜于子骏写信时、在给被“河东狮吼”的陈季常写信时,都在末尾加上一句:“呵呵。”
到了元代,由于汉语并非统治者的母语,因此很多时候甚至连皇帝的诏书也直录当时的口语。
书面语和口语的双轨发展,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对立局面,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才终结。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不模仿古人”“不避俗字俗语”等,吹响“白话文运动”的号角,终于让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了汉民族的共同书面语。
这里有段轶事:胡适与黄侃争论文言文和白话文哪个更简洁。胡适对学生说,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发信,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便发电报拒绝了。复电便是用白话文写的,非常省钱。同学们如有兴趣,可代我用文言文拟一则电文,看看是白话文省钱,还是文言文省钱。学生们绞尽脑汁拟定了电报,挑出字数最少的一份,写的是:“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胡适念毕,不无幽默地说:“这份电稿仅12个字,算是言简意赅,但还是太长了。我用白话文只需5个字‘干不了,谢谢’。”
(本报综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