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璧村:古堡伴新村美景今胜昔
- 发布时间:2014-09-13 09:52:09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开栏的话
美丽乡村美在哪?苍山绿野勾勒田园肌理,处处看得见山水;城乡联动激发村镇活力,转身回得去故里;规划建设坚守一脉风骨,记忆留得住乡愁。为了找寻这些散落在寻常巷陌中的美,本报从今日起开设“美丽乡村建设”专栏,报道各地在保护生态环境、树立文明乡风、传承历史文化方面的典型事例和经验举措,展现自然和谐的田园生活新景致。
本报记者 马玉 文/图
66岁的郑来全是个念旧的人,当初要搬出老宅、住进新村二层洋房时,他心里着实挣扎了一阵子。
郑来全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张璧村位于山西介休市龙凤镇,也称张璧古堡,在这个古时军事设防形成的传统村落里,有他熟悉的老宅、草木和生活。随着古堡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针对保护传统文化实施的移民搬迁,成为张璧旧村发展和新村建设的第一步规划。
纠结过后,老郑还是顾全大局但忐忑不安地选择住进了新村。两年过去了,他说:“在新村感觉自己回到40多岁了。”当初那份顾虑早已在新的生活中涤荡而去。
新村落不能没有乡村的感觉
站在村外的山坡上,青璧白檐的房屋掩映在山间,古朴而错落有致,并不与百米远的古堡突兀相悖。徐徐走向新村,一棵大槐树立在村口,与“美在心间”的牌楼一起告诉着人们这里虽新如旧。弯弯曲曲的水泥街道依然藏风聚气、曲径通幽,青砖红门的二层楼房里还有一处小小的院落,堆放着村民们刚收获的核桃。
在新村的百米远处,可以眺见土色的古堡城墙。张璧古堡是集军事、庙堂、祠堂、民居于一体的传统村落,历史遗迹保存完好。2006年,被列为国务院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2月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完好的历史遗迹蕴含着这里独特的民俗文化,带来了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也让古堡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
原乡镇副书记宋天录介绍:“张璧村是一个有着426户、1140多口人的行政村。为了恢复和保护古堡的形态,政府决定在古堡外部建设新村,对部分原住民进行搬迁安置。”
2012年底,占地141亩,投资9700万元的张璧新村落成,350套精装二层楼房拔地而起。如何既不影响不远处的古堡文化,又能使村民住进了新村不后悔,张璧村委与开发建筑公司下了一番功夫。
“规划前特意参观了几个地方的新村落,一进去就是高层、直道,像是城市的建筑,没有乡村的感觉。”古堡旅游开发公司总经理王艾元说,“在规划新村时,特别注重村落的构建传统,从房屋、道路、树木到颜色、布局都要带有农村村落的气息。”
为了避免新村在新的环境中被边缘化,开发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在新村周边进行绿化造林,恢复生态。新村从内至外都体现出农村的乡土味道。“正是这种乡村气息的村落使得张璧古堡里近70%的村民很快放心地搬出了古堡。”王艾元说。
郑来全说:“虽然搬出老宅住进了新的楼房,但生活还是以前那个味。”
在历史遗迹的保护与新农村的建设中,张璧古堡的保护和新村落的构建相得益彰。
农民生活改善农村才会有活力说起新村的生活变化,村民李宪珠笑着伸出自己的双手让记者看,“以前可没这么干净。”在古堡生活时,冬天是李宪珠最头疼的时候,家里只能通过烧煤炉取暖。她的手每天都是脏黑的,屋里的墙壁也被熏得发黑。住进了新村后,村里集中供暖,她的手也不再与煤接触。
说着,她带着客人走进她的二层楼房里,客厅、卧室、厨房、储物间一应俱全,楼上楼下配备有卫生间,水、电、暖集中供应。而这样的房子并没有让村民望而却步。
郑来全用旧房的折价换了200平方米的新房,只补了6000多元的差价。他还为儿子置换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
“在搬迁过程中,张璧村实行旧房换新房的政策,并给每户每人5平方米的优惠。1800元每平方米建起来的楼房卖给村民只有800元。”宋天录介绍。
在新村走一圈,会看到商铺、管网、路灯、花园、村委、学校、文体中心、公共卫生间等生活配套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一个新的农村已复制成型。
介绍完新民居,王艾元特意带记者来到新村外坡下的一个污水处理站,“100万元的机器每天处理300多吨的污水、粪便,彻底解决了村民的生活污水,处理过的水还能用于浇灌。”他说,新村的环境也影响着旁边古堡的形象,解决污水问题在规划新村时首当其冲。如今,在新村的街道角落都放有垃圾回收桶,并有专门的人员来清理。
村支部书记贾立毅说:“美丽乡村还包括人居环境,有了好的生活,才会有人气,农村也才会有生气。”
傍晚,村中心的文体广场上,音乐声下村民跳起了广场舞、孩子们追逐嬉戏、老人们谈天说地,绘织成新村的新生活美景,也给新村带来了勃勃生机。
旅游富民留住乡村人气
“古堡再保护、新村再具有乡村气息,乡村再美丽,能留住人才,才是最重要的。”王艾元说,“关键是要有能让村民致富的产业,不用出去打工过活。”
在乡村建设中推进景区开发,在景区开发中实现乡村致富,一直是张璧村思考的问题。张璧村以企带村,引入凯嘉集团并委托专业旅游研究规划院编制古堡景区总体规划,在古堡资源保护中开发旅游业,先后投资26亿元,目前年接待能力50万人次。
2010年,市政府出资新修7.5公里旅游路,打通了高速至古堡的15分钟车程。2011年,启动旅游线改线工程,搭建附近绵山风景区、张璧文化旅游的线路。
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李宪珠在自家的一层屋里开起了小商品便利店,卖起了早餐。像她一样,新村临街的铺面也都开起了农家乐饭店、纪念品等服务店铺。种植核桃的农民搞起了集观光、采摘、销售为一体的观光农业。
郑来全不仅自己种着7亩的核桃树,还从事着新村的环卫工作。“一个月下来也有1500多元呢。”他说。现在,和他一样的60多名村民在景区和新村从事保洁、保安、生态绿化、农业种植、工程建设等工作。
不仅如此,外来的打工人员还在村里摆起了摊铺。2013年张璧村实现生产总值3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7900元。
旅游业兴起撬动了张璧村民的兴业热情,也留住了美丽乡村的人脉。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