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上市公司购买理财热情再升温

  • 发布时间:2014-09-11 15:33:33  来源:南宁晚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截至目前,沪深两市2537家A股上市公司2014年半年报已披露完毕。根据统计,2537家公司上半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36911.54亿元,同比增长6.4%;合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2662.46亿元,同比增长10.13%。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这样一份答卷成绩看似不俗。然而,细读报表可以发现,部分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增长乏力、毛利率不高,但理财投资、委托贷款的规模不断增长,这部分收益对净利润的贡献有所增强。

  上市公司购买理财热情持续升温

  从投资楼市、股市到购买理财产品、发放委托贷款,上市公司运用闲置自有资金或闲置募集资金投资已不算新鲜。

  同花顺数据显示,2012年,上市公司中有268家累计购买理财产品1922款,合计金额1565.1亿元;2013年,有552家上市公司累计购买5592款产品,合计金额4271.69亿元;而仅2014年上半年,已有708家上市公司累计购买8779款产品,合计金额达6158.98亿元。可见,上市公司理财的热情在持续升温。

  上市公司斥巨资购买理财产品,给公司带来的效益立竿见影。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市公司上半年共取得非经常性损益(指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收支等)583.82亿元,占净利润的比重为4.61%。

  另外,部分公司购买理财收益,帮助公司减少亏损。传统的白酒行业步入下行通道,以酒鬼酒为例,其半年报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4447万元,公司持有委托理财金额2.54亿元,报告期投资收益277.37万元,一定程度上抵补了公司的亏损。

  同花顺分析师裴晗表示,上市公司投资理财的收益,在会计处理上列入“投资收益”科目。“投资收益”占“净利润”的比重不断上升,有助于公司净利润增加或扭亏为盈。

  近年来,宏观经济整体趋紧,实体经济收益下滑,“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一般都稳定在5%左右,且风险较小。在风险和收益综合权衡之下,上市公司青睐理财产品不难理解。”裴晗说。

  过度投资理财不利实体经济发展

  上一轮新股发行自2009年6月重启后,根据同花顺数据,截至今年8月31日,沪深交易所新上市公司957家,其中858家超募,超募资金4744.89亿元,占全部募集资金净额43.16%。一方面,在募集资金闲置、暂时无实业可投时进行现金管理,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手握资金,越来越热衷购买理财产品却未必是一件好事。

  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属于产业资本,其之所以能够上市融资以及再融资,在于有投资者认可的募投项目,而这些项目一般为实体经济层面。一些上市公司热衷于投资理财而不是做好主营业务,其给出的解释是,实业投资回报率持续下降,为美化报表、维持二级市场股价不得已而为之。

  短期来看,上市公司热衷于理财投资,可能为企业创造利润。但长期来看,过度的理财投资必然导致对主业投资的削弱,掩盖了企业业绩下滑的事实。更严重的是,上市公司募资后,放缓或停止原来的投资项目,用大量闲钱去买理财产品,有严重不务正业的嫌疑,应引起监管层的重视。

  另外,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上市公司主要投向是银行保本理财产品,但相当一部分都是浮动收益类,预期收益率并不代表实际收益率。而投资于信托和基金的委托理财,可能蕴含的风险会更大。(人民网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