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洞人”故里的文化与传承
- 发布时间:2014-09-10 01:00:19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桃花红,柳枝纤,湖水碧连天,燕呢声声报春到,人面桃花笑,阳光媚,春风暖,嗔怨君来晚……”走进普定,一首《情醉夜郎湖》带着浓浓的气息,深深的情谊向你飘来,令你对这块多情的土地平添几多的好奇,总想攀上大山、徜徉湖边、漫步花海、探幽古寺、猎奇洞穴……
穿洞:亚洲文明之灯
普定原名定南,明1372年将元代设置的普定路改为普定土府沿袭至今,普定,即为普天之下幸福安定之意。
穿洞被考古界誉为“亚洲文明之灯”。它是一处人类旧石器遗址,上世纪70年代末在距离普定3公里处的一洞穴发掘被发现,经中国科学院和贵州省博物馆联合发掘,先后共出土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一万多件,其中有骨器1600余件。是国务院公布的8个旧石器时代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出土的骨器超过全国发现总和的30倍,成为全国第一、世界罕见的出土磨制骨器多的史前遗址。
考古学家裴文忠先生认为,穿洞遗址与北京“山顶洞人”、云南“元谋人”齐名,是中国南方智人故里。走进穿洞、就走进人类发展的历史。
穿洞古人类遗址揭开了普定人16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普定成了穿洞人的故里,这里积淀了深厚的穿洞文化和多彩缤纷的民族民间文化,历经岁月磨难和时间的洗礼,穿洞培育了普定的湖光山色,飘香绿茶,芬芳文化,构筑了人文普定,魅力普定。
看遍美景品茶香
普定境内公路东西纵横,南北延伸,距黄果树机场20公里、贵阳龙洞堡机场110公里,贵昆铁路、黄织铁路和省道安(顺)织(金)公路穿境而过,便利的交通将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连成了一体:穿洞古人类遗址、原始的河谷风光、枫林火焰山原始植被、东华山摩崖石刻、平讼摩崖石刻、莲花古洞、普屯坝云中草原、玉真山古寺与红枫湖、黄果树、龙宫、织金洞。
“高原明珠”夜郎湖,水域面积21余平方公里,东西横跨42公里,走进夜郎景区,碧波漾轻舟,渔者和歌,两岸高山相对出,朝阳映湖三峡迎;湖光山色,碧野田畴,十里谷香;布依人家,铜鼓余韵,蜡染古朴;绝壁天书,隐约山岚,扑朔迷离;三湾十岛,神秘故事,演绎夜郎风情,梭筛电站开闸现飞虹。
由于普定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岭地带,岩溶发育强烈,岩溶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4.27%,地貌形态多样,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现设有岩溶研究综合试验站,建有全国第一幢“岩溶模拟实验大楼”,拥有面积81平方公里、目前世界最大的“野外岩溶试验场”。
朵贝贡茶是普定的一朵奇葩,产于煤山绵延、云雾缭绕的朵贝,明朝时期曾奉为贡品,镇内一古茶树经中国茶科所鉴定有千年历史,被称为中国茶树之王。1960年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途经贵阳时,对“色清味甘”的这一传统名茶大加赞赏,因此,产地化处镇被称为“贡茶之乡”。
民族民间文化熠熠生辉
普定辖11个乡镇,约有47万人口,居住着汉、苗、布依、仡佬等民族,是一个民族民间文化交融、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形成了“百花齐放”多元化的文化发展形态。地戏、花灯、芦笙,铜鼓,蜡染、刺绣……这些,无不在彰显着普定这块神奇土地上独具特色共生共荣的多元民族文化。
正因为有这样的底蕴,普定文脉没有断层,孕育了一代代的文化名家,《诗经》全译者袁愈嫈、主修《贵州通志》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任可澄,著名花鸟画大师袁晓岑、油画家肖像画外交大使袁熙坤、著名美学家、哲学家刘刚纪等等,都是穿洞故里孕育的时代精英。
普定人重视文化,更重视文化的传承。成功申报了苗族跳花、布依族铜鼓十二调、西路花灯、仙马苗族射弩、苗族阿江(口弦)等非物资文化遗产。先后创设了《普定》文昌阁副刊、《穿洞文艺》及论坛,穿洞文艺政府奖等,每年举办大型书法文化文艺会演。
这些年来,普定的文艺创作也异常火热,《月亮婆婆》、《风从穿洞吹过》被列入多彩贵州歌唱大赛省级和市级推荐歌曲。仙马农民合唱团自编的原生态歌曲《踩鼓》,在参加厦门国际合唱节比赛中获得银奖。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