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图文:还千湖碧波荡漾

  • 发布时间:2014-09-05 09:29:45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湖北日报讯 图为:2日,检测人员在浠水县白莲河水库检测水质。该水库是鄂东最大人工湖,为保护20多万居民饮用水源,白莲河镇“治绿、治水、治脏”活动已关停畜禽养殖户29家。(记者 王子毅 视界网 郭斯 摄)

  记者 吴文娟 通讯员 华平

  “千湖之省”面临保护压力

  “‘千湖之省’面临保护压力。”省湖泊局专职副局长熊春茂说,长期以来,由于管理无序、开发过度、保护不力等原因,我省湖泊数量锐减,面积萎缩,水质恶化,“千湖之省”的美誉已大打折扣。

  统计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全省100亩以上的湖泊数量,从1332个锐减为843个。虽然80年代以后湖泊萎缩势头有所减缓,但总体上仍呈萎缩趋势。水利普查最新资料显示,全省5000亩以上湖泊仅剩110个。

  四湖流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因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而得名。但如今,洪湖、长湖面积大幅萎缩,三湖、白露湖已变成了农场,湖泊生命基本终结。

  人不给水出路,水就不给人活路。近年来武汉渍涝频发,填湖是根本原因之一。武汉市水务局调查数据显示,50年来,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上世纪80年代以来,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若以平均深度1米计算,被填占湖泊的蓄水容量,高达2.3亿立方米,超过2个东湖的容积。

  湖北省2012年水资源公报显示,参与评价的26个湖泊中,二类水质湖泊仅1个,评价面积占2.2%;三类水质湖泊7个,面积占47.4%;而四类、五类、劣五类水质的湖泊,多达18个,面积占50.4%,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

  理念之变让湖泊经历坎坷

  “湖泊变迁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熊春茂表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主要矛盾和治水理念的变化,我省湖泊经历坎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于防洪需要,全省大修涵闸泵站,实施“江湖分家”,切断江湖联系。此举虽然减轻了水患,但也导致湖泊水体难以置换,自净能力严重衰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先是“以粮为纲、向湖要田”,过度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严重萎缩;而后又发展“湖经济”,拦汊养殖、围网放养、投肥养鱼,水体过载导致生态严重恶化。

  而近10多年来,随着城镇化提速,众多城中湖遭遇厄运,面积被蚕食,岸线被侵占,有的甚至彻底消失,只留下一个个带着“湖、汊、桥”等字眼的地名。

  “‘九龙治水’也让湖泊难治。”熊春茂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从事湖泊管理的部门包括水利、农业、环保、林业等,但由哪个部门主管,每个部门具体承担哪些职责,政府职责如何?过去并不十分明晰,没有形成湖泊保护的合力。

  千湖碧波路还很长

  立法护湖,刻不容缓。2012年10月1日,历时16年修订的《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正式实施,用法律铁腕保护湖泊。“责任首先得到落实。”熊春茂介绍,755个列入省级名录进行保护的湖泊中,有472个被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313个建立“湖(段)长”制。

  治理污染,让湖泊转危趋安。省财政落实6959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洪湖拆除围网,安置补偿2500多户渔民,水草移植重现“洪湖水浪打浪”美景。省水利厅建立湖泊巡查和月报制度,加强涉湖建设项目的监督与管理。

  一系列湖泊治理和生态修复措施也逐渐展开。洪湖、梁子湖通过种植水草等生物措施,湖泊自净功能得以提升;武汉内沙湖、鲩子湖、黄石磁湖、咸宁斧头湖、梓山湖等开展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工程,也取得了初步成果。“《条例》虽然对湖泊保护作了原则性规定,但配套的政策、法规还有待跟进。”熊春茂认为,目前缺少国家层面的湖泊保护法规,难以推进湖泊的综合治理,特别是对跨省湖泊很难实施有效管理;水利部没有明确湖泊保护经费渠道,稳定的湖泊保护投入机制亟须形成。“保护湖泊,还只是开了个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熊春茂坦言。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