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且行且优化
- 发布时间:2014-09-03 21:30:30 来源:国际商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就在外界不断揣测天津和广东是否会顺利搭乘自贸区快车之际,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已悄然走过了近一年的时间。这块承载着改革开放重任的热土在众人关注的目光之下,以制度创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红利。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共新增外资项目1016个,合同外资54.15亿美元,超过九成项目通过备案设立。区内完成经营总收入7400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商品销售额6350亿元,增长11.3%;航运物流服务收入535亿元,增长19.0%;工商税收335亿元,增长21.0%。
从数据上看,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凭借日渐完善的法制和营商环境得到国内外企业的积极响应,并成为他们的良好发展平台。
备受瞩目的负面清单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室主任冯雷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上海自贸试验区内推行最快的是金融等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相比较来说,服务业对空间的要求要低于制造业,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空间有限,因此更容易在服务业领域取得突破。”冯雷告诉记者。
这样的突破无疑应归功于试验区内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试点——这是上海所承担的“自贸试验”国家战略的核心意义所在,也是外资企业最为关注的焦点。
2013年9月30日,就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的次日凌晨,外界最为期待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出炉,被业界评价为“体现了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诚意”。
事实上,外商正在对试验区内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表现出强烈的信心。据统计,随着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实施,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中外资企业比例从去年11月的2.6%,上升至今年3月的8.5%,今年6月达到12%。
今年7月1日,2014版负面清单公布,取消了14条特别管理措施,放宽了19条特别管理措施,并列出了31条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措施,在开放度、透明度等方面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被视为负面清单“升级版”。
负面清单的“瘦身升级”仍然在持续。业内人士建议,未来的负面清单要与国际标准形式基本对接,使外商更容易理解,也可避免负面清单的保留行业及特别管理措施目录太细太长。
复制推广最重要
业内人士认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意义,在于将区内试验之后可行的政策进行复制推广,而非像传统的保税物流园区、加工区等一样仅仅在区内享受特殊待遇。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宝荣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上海自贸试验区是中国向国外正式宣布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例证。区内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及其他的一些做法都非常具有可复制性,是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而进行的很好的试验”。“如果只是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一个特殊经济区,然后到不同的省份去再造,就是对自贸区本质的错误理解。”冯雷指出,“可复制可推广才是最重要的。”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近日向媒体透露,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成立一周年之际,一定会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措施。他同时称,根据总体方案,未来随着自贸试验区的发展需要,空间和范围还会作调整。“可复制可推广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总体要求。我们将推出一批经过评估机构评估、效果被证明是可行的,经国家主管部门认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推广的创新举措。”戴海波说,“不排除在这个过程中,某些制度成果经主管部门认可后,在一定范围内就可以推广。”
正如冯雷所说,对于上海自贸试验区来说,一年并不算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把目前的改革和尝试继续推行下去,就会越来越好”。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