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一座全国重点镇的“人口变迁史”

  • 发布时间:2014-09-02 04:35:41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南充市东观镇,居民的“去”或“留”,正是对这座全国重点镇乃至我省更多全国重点镇发展历程的最好注解——

  □本报记者 熊筱伟

  当年有多少家工厂?什么时候倒闭的?谈起小镇的过往,易小艳很多都不太记得了,可唯独对场镇人口的变迁了如指掌。在这位南充市东观镇党委书记看来,没有什么能比这更直接地反映小镇的作用和价值——就地就近吸纳农村人口。

  东观镇,这座川籍全国重点镇,从一度的人声鼎沸到人丁稀落,再到如今的蓬勃兴旺,它的“人口变迁史”,正是对这座全国重点镇乃至我省更多全国重点镇发展历程的最好注解。

  没了企业,再也留不住居民

  上世纪90年代到2002年,居民从1.2万人锐减到8000人

  8月25日,仅约1000米长的东观镇万福路上,近50个铺面一字排开,但都拉着卷帘门。“一九九几年,这条路上全是KTV、火锅店,半夜12点照样灯火通明。”看着如今有些冷清的街道,回忆起当年的热闹景象,街上居民杜德芳感慨不已。

  当年老街的繁荣,依赖于位于街中心的南充技工学校。2000年,学校迁至南充市,带走了近万名常住学生,也带走了街道的所有喧嚣。

  2000年前后,和老街一起衰落的,还有整个东观镇。

  上世纪90年代,离南充市区仅18公里的东观镇,借交通优势大量开办制衣、制鞋、机械等乡镇企业,与之配套的技校也挺红火。但由于同质化严重、产品低劣,2000年前后,小镇企业大批倒下,原本的40家只剩下6家。

  没了产业的小镇,再也留不住居民。“但凡有点出息的,都出去打工了。”杜德芳说。2002年,东观场镇居民从之前的1.2万人,锐减到8000人。

  找准产业,人们有了回来的愿望

  2002年到2013年,居民从8000人增至2.5万人

  2002年到2008年,是东观镇的“停滞期”。为填补产业空白,镇里先后引入丝绸厂、啤酒厂,但都垮掉了。

  转变,从第二年的一个项目开始。2009年,小镇所属高坪区政府充分调研东观镇区位和资源优势后,为其争取到了1000万元整村扶贫资金,助其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茫然中的东观镇,第一次有了明确产业目标:专注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

  原来请不来的投资者,这一次挤破了镇政府门槛。8月25日,记者随浙江老板李国良乘车观看他承包的800亩瓜田——一个个大棚连绵成片,“镇上地势平坦,适合规模化种植;靠南充市区近,销售方便;政府又给出了基建补助等优惠政策,哪个不愿意来喃!”

  到2013年,已跻身国家级的农业产业园面积达1.1万亩,雇佣农业工人超过4500名。镇里邱家树村的村民唐国英说,为瓜田打工的工资、流转6亩田收取的租金、合作社年底的分红构成了她的年收入,“一年能有2万多元,又能在家照顾娃儿,还不错。”这,成为了她从广州回来的理由。

  至2013年底,东观镇场镇人数从8000人增至2.5万人。

  定位田园商贸镇,更多人愿回家

  根据规划,至2025年居民增加到5万人

  站在镇内东新大桥上,向南看是一栋栋10余层高的大厦和无数起重机——这在乡镇中并不多见。桥边螺溪河岸上,施工中的景观小道初具雏形。易小艳说,对岸是新城,也是东观镇的未来,“有媲美城市的公共服务,才有更多老乡愿意回来!”

  幼儿园、污水处理厂、道路管网……仅2013年,东观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就超过7000万元。巨额的投入,来源于“百镇建设试点行动”。作为首批试点镇,东观镇获得逾1800万元财政补贴,和连续3年、每年60亩用于土地转让的国土征地指标,“对幼儿园等设施,镇里还将尝试BOT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改变,不止于资金。百镇建设试点,让小镇第一次有了“发展蓝图”:经省住建厅审核,来自成渝的规划设计单位为其编制了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定位于田园商贸镇的东观镇,将专注发展农业及配套旅游、物流,建成5大产业区包围新旧场镇,“白天到园区工作,晚上回场镇居住。”

  依托规划,东观镇在引进投资者时,懂得了选择。“承租田地在300亩以下、种植品类不符合整体规划的,都不让进!”对比2002年前后小镇对企业的“来者不拒”,易小艳感慨万千。

  离建设中的新城不远,刘天华开了家“东观辣仔鸡”小店,这位长期在省外打工的东观人,现在更愿意回乡创业,“回到镇里的人,肯定越来越多。”这和镇政府的期望不谋而合——易小艳说,根据规划到2025年,场镇常住居民将翻一倍,达到5万人。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