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国家级”小镇炼成记

  • 发布时间:2014-09-02 04:35:41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我省277个小镇入选全国重点镇,数量居全国第一

  □本报记者 熊筱伟

  近日,住建部等7部委公布全国重点镇名单,我省277个镇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一位,较第二名多出70个。

  入选全国重点镇,“门槛”不低。根据相关要求,需满足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潜力大、服务功能较完善、规划管理水平较高、科技创新能力较强6项指标。“数量领先,是对我省近年来抓小城镇建设做法和经验的肯定。”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何健说。

  是怎样的创新之举,才能让小镇跻身“国家级”行列?277个川籍全国重点镇,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A

  在期待中迅速起步

  提出“百镇建设试点行动”,从规划编制、项目建设、新村建设、人居环境入手,确定300个试点镇进行试点,“不论从出台相关政策的时间,还是支持力度,我省都走在全国前列。”

  对277个川籍全国重点镇而言,实现华丽转身绝非易事——不是“富二代”的它们,发展起点并不算高。“过去都说,汽车一跳,乡镇到。”提起上世纪90年代的乡镇道路,如今的全国重点镇——遂宁市拦江镇居民雷兵仍记忆犹新:从市区回来,一到镇上路就变得坑坑洼洼,“(汽车)走在上面跟坐船一样,一上一下的。”

  拦江镇的尴尬,直到本世纪初在我省仍普遍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乡镇缺乏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过去,我国财政固定资产投资,多用于县级以上城市;而解决三农问题相关资金,又直接到了“田间地头”。“乡镇,成了‘被遗忘的夹心层’。”省住建厅村镇建设处处长文技军说。

  改变这种状态,是四川发展的内在需求。对我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而言,“小城镇是延伸城市服务、反哺农村的中间环节;也是就地就近吸引劳动力、为县域经济提供增长极的重要载体。”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直言。

  而老百姓,对此有着更直接的表达,“要是镇上没有好小学,就只有送娃儿到纳溪城区上学,每天少说多走20公里!”泸州市大渡口镇红联村村民母小英的话很实在。

  面对着老百姓的期待,四川迅速行动起来。去年5月,我省出台《关于2013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明确提出启动“百镇建设试点行动”,从规划编制、项目建设、新村建设、人居环境入手,分三批共300个试点镇进行试点。省级财政将连续3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试点镇建设,其用地指标也将实现单列。“不论从出台相关政策的时间,还是支持力度,我省都走在全国前列。”文技军表示,277个川籍全国重点镇,与300个试点镇名单几乎重合,这显示出试点行动的成效。

  B

  在统筹中找准定位

  产业统筹、环境协调……小镇规划,正一步步走向通盘考虑、量身定制。“每一座乡镇,都将通过规划,在新型城镇化路径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高大挺拔的热带植物、欧式尖顶的红房子、古典式路灯……一到周末,成都、重庆等地的游客,纷纷涌入攀枝花市红格欧洲风情小镇。以前的红格镇,可没有这样的吸引力。

  要实现发展,小城镇就得打造有特色的产业。作为全国重点镇,红格镇的定位也并非一开始就如此清晰——仅小镇规划就历经6次调整。“产业雷同,曾是小镇建设的‘通病’。”省经信委企业处副处长熊庄认为,上世纪末我省小镇一味上马工业,以至大量同质化的乡镇企业恶性竞争。

  转变,始于“百镇建设试点行动”。和已启动试点的200个小镇一样,在省住建厅指导下,红格镇拥有了“量身打造”的总体和详细规划。“根据定位,红格镇没有将工业发展纳入规划范围。”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规划带给小镇的转变,不止于产业。规划理念中的一个细节,耐人寻味:宜居,始终置于宜业二字之前。“小镇规划,坚持突出优化城镇布局、形态、功能和结构——一句话,就是要让老百姓住得更舒服。”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说。

  产业统筹、环境协调……小镇规划,正一步步走向通盘考虑、量身定制。目前,我省正在编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四川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其中都包含重点镇发展专项规划,将从省域层面统筹政策、合理确定重点镇布局。“每一座乡镇,都将通过规划,在新型城镇化路径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C

  在体制上追求创新

  小镇要发展,就需要建设资金。除多方筹资外,我省亦在体制创新中探索解决之道,逐步通过优化税收分成、拨付财政专项资金、土地收益留用等方式,壮大试点镇财力。

  去年9月,省政府出台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8条措施,其中有4条直接针对小城镇发展。

  要将规划变为现实,身为全国重点镇的南充市多扶镇列出长长的“建设清单”:镇内20余条街道要水泥硬化;铺设管网11.4公里;建日处理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每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1.4亿元以上。

  问题是,谁来“买单”?由于“乡财县管”,小城镇无财力。“就目前而言,更多地还需要上级财政支持,以此带动社会投资。”文技军介绍,在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外,省住建厅亦将整合专项资金,支持省级重点镇规划编制和市政道路、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财政资金下发,探索将资金下发的数量与吸纳转移农业人口的数量挂钩;积极运用市场机制筹资,引导和集聚社会资金向小城镇投入,如成都就建立了小城镇投融资平台。

  除多方筹资外,我省亦在体制创新中探索解决之道:将逐步通过优化税收分成、拨付财政专项资金、土地收益留用等方式,壮大试点镇财力。

  2013年,“百镇建设试点行动”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1亿元,带动全省小城镇完成基建投资约280亿元。

  除资金外,土地、行政体制配套工作亦在试点镇中展开。截至目前,“百镇建设试点行动”已落实建设用地指标18268亩;根据需要和承接能力,事权、人事权下放试点亦逐步进行。

  以全国重点镇为主体的“百镇建设试点行动”,去年带动全省小城镇吸纳转移农业人口约52万人,今年,这个数字预计达50万人;明年启动第三批百镇试点后,试点镇数量将超过川籍全国重点镇。

  对四川而言,277个小镇炼成全国重点镇,还只是一个开始。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