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部分地区为保增长或重搞重化工业 媒体呼吁警惕

  • 发布时间:2014-08-31 09:4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韩保江  责任编辑:罗伯特

  “定力”是金

  有些地区为了保增长,又想重搞短平快的重化工业,再次走回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速度的老路。这种苗头和现象值得警惕

  最近,国家统计局连续发布了一系列7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有些数据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

  比如,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支撑力量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7月份同比实际增长9.0%,比6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

  再如,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固定生产投资和居民消费双双走低,7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17%,低于6月份的17.3%。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月份增长12.2%,低于6月份12.4%。特别是最能直接反映经济景气状况的发电量日均产量7月份只增长3.3%,低于6月份的5.7%,为近年来最低。今年以来一直表现较好的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7月份为54.2%,低于6月份的55%,为今年上半年最低。因此,人们担心今年年初两会确定的经济增长达到7.5%,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的发展目标无法如期实现,甚至有部分国内外学者或机构唱衰中国经济,称2014年的7月为“黑色七月”,提出中国经济由此可能陷入衰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趋势将由此终结的言论。

  然而,中国经济真的像有些人描述的那么糟糕吗?到底应该怎样解读中国某些宏观经济数据的下降?的确,中国经济增长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也面临着不小的下行压力。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现在出现的经济增速减缓并不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耗尽潜力,而是由于世界经济仍然复苏乏力,外部需求环境尚未根本改善,以及我们自己身处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的艰难时期,不得不“自我减速加压”的结果。对此,我们早有心理预期,不必惊慌失措。更不能因此而放松调结构和全面推进改革的要求和力度。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应该坚定用无数教训和代价换来的正确选择,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定力,义无反顾地推动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和全面改革。

  现在有些地区为了保增长,又想重搞短平快的重化工业,再次走回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速度的老路。这种苗头和现象值得警惕。

  客观地讲,尽管今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不如前些年那样迅猛,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仍算得上是高速度。特别是经济增长质量较以前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

  首先是工业企业效益持续提高。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显示,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3491.6亿元,同比增长11.7%,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7月份实现利润总额4823.3亿元,同比增长13.5%。

  其次是制造业景气指数上升,实体经济明显回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7%,连续5个月回升,创27个月来的新高。同时,7月份新订单指数为53.6%,比上月回升0.8个百分点。特别是7月份出口大增14.1%,大大超出市场预期。因此,7月份反映企业信心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3%,高于上月0.5个百分点。

  其三是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并没受到经济减速的拖累。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25元,同比名义增长1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高于同期的经济增长速度。

  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且国际政治局势动荡给我经济发展带来的困难和风险不言而喻,“三期叠加”给我自身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的困难和风险更是不言而喻。下一步怎么办?正确的选择是要有“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的战略定力。

  定力是金。讲定力,我们要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巨大潜力有信心。我国总体上仍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与许多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任务的西方成熟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其成长性。这种成长性与13亿多人口的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相叠加,成就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后劲。只要我们重视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和全面改革,从根本上转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这种潜力和后劲将支撑中国经济保持7%以上的速度增长10~2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特别是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来临,以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个性化的新制造模式的全面出现,移动互联网、知识型工作自动化、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先进机器人、自动或半自动交通工具、新一代基因技术、能量储存、3D打印、先进材料、先进油气勘探和开采技术、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将广泛应用于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能量,进而促进中国经济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发展。

  讲定力,我们对克服和解决眼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能力、有办法。一方面,我们实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空间还很大。当前国家实施加大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推动棚户区改造以及定向降准等措施等“微刺激”政策之后,已经产生积极的效果。另一方面,我们拥有“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协同发力的体制优势,我们有办法实现今年年初中央确定的各项发展目标,同时也有办法实现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文/韩保江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