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为了那一泓清水

  • 发布时间:2014-08-30 03:31:46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高文

  “饲养一头猪,所排粪便等对于水源和环境的污染,等于6个成年人日常生活造成的环境负担,而过去,仅巨屿镇养殖生猪就达万余头。”浙江省温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水利局党组书记王振勇介绍说。走访巨屿镇、黄坦镇过程中,记者发现,昔日规模化养猪场纷纷变身,为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和属地百姓饮水安全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如何治理水源污染?如何建立保护水源地的长效机制?曾经因水污染而威胁饮水安全的浙江省温州市,通过大力实施水源地保护,走出了一条人水和谐之路。

  从“切一刀”到“一刀切”

  就在两年前,这个年供水量7.3亿立方米的“大水缸”因为污染,水质从蓄水之初的一类下降到二至三类,枯水期还检测到四类,局部支流连续3年发生蓝藻异常增殖。

  为确保水源安全,温州市大力开展珊溪水源保护综合整治,规划5年投入16.3亿元。据调查,库区最大的污染来自畜禽养殖,其污染占比62%,为此,温州拆除养猪场2286户。

  “以前我们也治理,每年‘切一刀’,结果是越‘切’猪越多,养猪场在禁养区拆了又搬入了限养区,越治污染越严重。现在实施‘一刀切’,大幅提高补偿标准,鼓励转产转业。”王振勇说。

  同时,温州将一二级水源保护区人口搬迁至集雨区以外,新建和改扩建7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300多套农村污水生态化治理工程,推行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在水库主要支流、河口实施湿地保护和生态恢复工程等。

  水源保护综合整治两年多来,直接减少入库污染物60%以上,主要入库支流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污染最严重的黄坦坑溪水质从劣五类,提升为二至三类,蓝藻异常增殖现象基本消失。

  转产转业以水养水

  在文成县巨屿镇来料加工一条街上,库区移民邢美香正脚踩缝纫机缝制鞋底。她告诉记者,现在每月可收入2000多元,相比以前靠养猪为生,收入更稳定,环境也更好了。

  文成县县长王彩莲介绍说,2011年,巨屿镇启动转产转业,为养殖户提供免费劳动技能培训、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帮助养殖户转变观念。目前,全镇从事来料加工的原养殖户已超过2300人,主要加工鞋帮、服饰、环保袋等,收入比从事养殖业有所增加且更稳定。

  温州连续5年,每年投入2000万元转产转业专项扶持资金,维护水源保护成效。采取疏堵结合措施,大力扶持库区生态县建设。每年筹集1.45亿元,将库区群众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纳入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使用范围。

  黄坦镇富岙仙人居生态农庄,装潢不次于大都市星级酒店,很难想象,1年半前,这里是母猪集中养殖基地。“那时候离这儿2里开外,就能闻到养猪的骚臭气味。”王彩莲介绍说,全村30多户,每户养母猪50头到200头不等。2013年3月,村支书赵汉达带头拆除规模化养猪棚户,12月底,崭新的生态农庄建成,2014年春节后正式营业,目前经营逐步走上正轨。

  在采访中,一些基层干部建议,加快出台水源保护区尤其是一级水源保护区的人口生态搬迁条例及政策措施,出台政策鼓励水源地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限制或禁止水源地占补平衡“开荒造地”,明确水源地采砂的禁采范围,以及把保障水源地水质目标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等。

  水治理系统成绿化景观

  睡莲、“喷泉”、小池塘,还有蜻蜓在飞舞……远远看去,文成东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口就像公园景观池。“污水处理见成效的第一个标志是蜻蜓来了,第二步是萤火虫来了。”王振勇激动地说。

  作为库区,生活污水治理是难点,但该地引用垂直流人工湿地方式,将污水处理成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三类。

  记者在工艺流程展板上看到,从文成县城城区收集的污水经过生态氧化池、泵池、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等多个环节,最终进入出水口景观池,通过一个阻隔板流入泗溪支流。工作人员将进入垂直流人工湿地前后的水,打捞上来装在两个量杯里,用A4白纸作为背景。通过比较,“湿地进水”较黄,而“出水水样”透明如自来水,闻着也没味道。很难想象,这是由生活污水处理而来的。

  文成东污水处理厂是温州市首个采用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工艺的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项目总投资581.7万元。今年7月30日,该项目已交工验收,建成后日处理污水达到2000吨。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