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福建晋江:新型城镇化的县域样本

  • 发布时间:2014-08-29 05:38:53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作为福建县域经济的“排头兵”,近年来,晋江市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突出融入融合,推动外来人口市民化;突出同城同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突出品质品位,推动城市建设现代化;突出互动联动,推动产业支撑高效化;突出根脉文脉,推动地域文化品牌化。

  晋江在产业和城市融合、市民和农民融合、历史和文化融合等方面积累了经验,对各地的城镇化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市民和农民融合——

  保障覆盖待遇均等

  在面积近16平方米的大阳台上,放着一张大茶桌,茶具一应俱全,窗外的八仙山公园绿意盎然。因城市改造更新,从许厝村搬进梅岭街道许厝社区的杨集体谈起生活的变迁,既兴奋,又感慨,“我们的小区叫仙格小区,我这个房子有138平方米。这里交通便捷,学校、医疗、文化、商业等生活配套设施都很方便,一切都是那么舒适幸福!”

  杨老伯发出了许多“新晋江人”的心声,也表明晋江市在推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选对了突破口。

  晋江是我国东南沿海制造业重镇。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产业转型加速,劳动力短缺和人才支撑不足日渐成为困扰晋江发展的难题。“人的城镇化”成为晋江推行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在晋江,“人的城镇化”被通俗地解释为本地农民市民化和外来人口本地化。如何让百万外来人口真正扎根晋江,融入晋江?晋江市市长刘文儒提出,必须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同城同待遇。简而言之就是“保障全覆盖,待遇均等化”,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融得入。

  进得来,需要双管齐下。一是在全省率先实行居住证制度,赋予持证人28项市民待遇,目前已办理110万人;二是户籍全面放开,不设门槛,无房也可以落户,去年来已有9665人转入。

  留得住,须靠住房保障。晋江市建立了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企业员工宿舍、安置房和人才房等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特别是安置房,地点好、质量好、价格适宜,市里出台优惠政策,政府、银行、企业、个人“四级联动”,创造条件让外来工购买安置房。

  融得入,得从文化入手。着力营造政府、企业、社会关爱外来务工人员的良好氛围,让他们融入企业、学校和社区,有归属感。

  而对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则是通过同城同步、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方式,推动城乡待遇均等化和城郊村、城中村就地市民化。数据显示,晋江城乡低保的受益对象超过2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9.9%,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累计参保62.2万人,有12万名60周岁以上居民开始按月领取养老金。同时,晋江建立“凡征必保,即征即保”的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维护被征地人员合法权益。

  为营造城市吸引力,晋江致力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在教育方面,晋江将全市公办学校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零门槛开放,赋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晋江本地学生一样的入学升学权益。如今,在晋江就读的外来人员子女达20.33万人,占总数的58%。

  产业和城市融合——

  发挥集聚带动作用

  长期以来,城市化发育不足、水平不高,尤其是中心城区的辐射能力偏弱,是晋江的一大软肋。2010年,晋江开始大规模推进城市建设。以梅岭组团为出发点,晋江拉开了“全市一城、一主两辅”的城市建设布局。近年来,相继实施352个重点城建项目,推进41条道路功能完善、景观提升和立面综合整治。

  几年下来,“围困”中心城区的棚户区不见了,低矮破旧的危房不见了,垃圾污水不见了。教育、卫生、文体、市政配套、社会福利等5个系列的资源得到整合,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晋江投入1000多亿元,实施了9大组团建设和5大片区改造,拉开了城市骨架,释放出城市综合能力。”刘文儒市长说,“目前,晋江中心城区已建成77平方公里,2013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64%。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晋江统一规划全市649平方公里陆域面积,确立了‘全市一城,一主两辅’的空间架构。”

  在城市改造过程中,晋江市注重规划先导,在“全市一城、一主两辅”的发展格局下,把以人为本、环湾向湾、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当地注重成片开发,近年来,全市共成片改造了16个组团、片区,每年提升城镇化率2个百分点;注重功能完善,用于公园绿地、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和安置房建设的用地占三分之二,商业开发用地仅占三分之一;注重生态优先,4年来全市新建、扩建公园20个,新增水面3100亩、绿道28.9公里,污水日处理能力提升5万吨,每年实施“四绿工程”造林1万亩,每年市区绿化覆盖率提升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晋江坚定推进以产兴城、产城互动、产城融合,突出互动联动,解决产业升级高端化问题。

  结合城市改造,晋江把126家优质企业退城入园,229家低效污染企业淘汰出局,从而实现产业集约集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通过增量优化,布局了8大专业市场、3大文化创意园、1个金融聚集区和一大批高端商业综合体,培育了新型业态,优化了经济结构。

  晋江还积极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启动实施“一区九园”开发区拓展规划,专业化特色园区和品牌工业园同步推进。2012年新拓5个专业园区,13个品牌工业园全面推进,带动了一大批工业项目,形成了产城乡相互融合,互为促进的局面。

  为发挥城市集聚带动作用,晋江还培育壮大了一批高端商贸、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现代金融、港口物流、楼宇经济等新兴业态。2013年,全市三产占比提升0.4个百分点,新兴业态蓬勃壮大,聚集了更多的人气和商业气息。

  历史和文化融合——

  延续城市根脉文脉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留、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留住晋江人的记忆和精神家园,延续城市的灵魂文脉?

  晋江市选择了在城市核心区——五店市传统街区实施保护性开发。这块占地252亩的文化保护区,位于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如果出让给房地产商搞开发,最低可获得10亿元的土地出让收入。我们不但没有卖,相反还投入了2亿多元进行保护性改造。”晋江市文体局局长黄良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五店市传统街区的改造,通过保存传统街巷肌理格局、特色建筑等载体,传承高甲戏、木偶戏、南音及其他民俗遗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引入现代管理模式,集中展示闽南文化,留住乡愁记忆。如今,这里已是众多晋江市民及旅游者的踏访之地。

  五店市传统街区只是晋江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注重根脉文脉的一个点。在城市改造时,晋江市并没有简单地大拆大建,而是将不同区位、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传统民居由点及面、从线到面、凸显规模、彰显特色地可持续利用,并与城市更新改造有机结合,分为3类进行保护:对于历史和文化保护较好的古村落,给予整村保护;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古建筑群,给予成片保护;对于体现民风民俗的单体建筑,给予局部保护。

  晋江还注重延续城市的山水格局、特色风貌、人文习俗,注入历史元素、闽南元素、华侨元素。当地委托清华大学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开展晋江市传统民居建筑(群)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结合五店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经验,成片保护陈埭涵口、灵源灵水、龙湖檀林、龙湖衙口——南浔、金井塘东、金井福全——石圳——溜江、深沪科任、东石玉记、安海九房、永和旦厝等10大古建筑群,以此实现城市发展与文化保护双赢的局面,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