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9日 星期天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爱心粥传递着人间关爱(附照片)

  • 发布时间:2014-08-27 04:29:25  来源:文汇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从今年3月8日起,每天清晨,闵行区都市路莘朱路路口都在创造许多奇妙的相遇——“早上好,请喝一杯爱心粥,祝你一天好心情!”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在这个路口会遇到一些身着桔色马甲、头戴蓝色帽子的陌生人,他们端着一个塑料杯,30°鞠躬,微笑着奉粥。

  路人们反应各异:有的快速走开,有的拒绝接受,有的还笑他们作秀,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正卸下防备,接受陌生人的爱心,匆忙赶路的脸庞已从僵硬变得柔和,开始微笑。

  这个路口已经成为慈善团体“仁爱心栈”的志愿服务点,8个多月来,已有2500人次志愿者风雨无阻地送出近4万杯爱心粥。一些路人也从喝粥人变成了奉粥人。昨天凌晨4点30分起,本报记者全程观察了这杯爱心粥制造的奇妙相遇。

  爱心传递温暖人心

  “感觉心里暖暖的,正好没时间吃早饭,在路口等红灯时就能喝起来了。”何先生负责送报工作,每天工作时间为5点到7点30分,他说:“以前都没时间吃早饭,现在已经养成了每天喝一杯粥的习惯。”

  8个月来,有人习惯了喝爱心粥,但也有人不愿接受陌生人的赠与。昨天适逢工作日,记者观察到尽管志愿者不停地微笑奉粥,但30分钟内,也只送去5杯粥。志愿者应龙对此早已习惯了,他说:“不少上班市民都赶时间,但我们仍希望通过微笑服务,让人们一天的心情都能变得舒畅点。”

  应龙是志愿者中的“元老”,3月起就开始奉粥,除了周六,他每天都来。“有些路人每天都碰到,慢慢成为了朋友,但他们出于各种原因并不一定都接受我们的爱心粥,有的会抽空聊上几句,有的则报以一个微笑。”志愿者在博客上写道:“最奇妙的是陌生的温暖相遇。”

  76岁的孙阿婆就是被路口的奇妙相遇吸引而来的。孙阿婆与癌症抗争32年,经历4次手术,家就住在附近。一个月前某天的一次散步,让她接到了一杯爱心粥,她觉得这杯粥让她感受到了人与人的关爱。因为治疗,孙阿婆左右手臂粗细不一,她说:“我的手现在只能承受一杯粥的重量,奉粥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我愿意每天来这里传递发自内心的关爱。”

  8点10分,200多杯爱心粥奉送完毕,记者发现,接受爱心粥的有九成是平时没时间吃早饭的上班族,也有部分是乞讨者,他们有的会自己拿个大锅来装,吃一天。与地铁中的上班族不同,这里没有“低头族”,也少有表情僵硬的人,这个路口充满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

  用心筛选精心熬制

  奉粥,只是爱心粥的中间一环,前期的熬制,后期清洁,以及食材采购都融入了志愿者的默默付出。这个志愿团体名为“仁爱心栈”,现在在全国各地已有12个分栈,奉粥有着规范的标准流程。闵行区都市路莘朱路路口的粥是由仲盛世界商城内的597素食餐厅熬制的。

  早上4点30分,商城还没营业,志愿者梅勇华、陈蕾就通过货梯前往餐厅开始了一天熬粥的准备。由于已经做了半年,他们分工明确——4斤绿豆,10斤大米,每一粒都经过陈蕾的精心筛选和淘洗;点火、掌握火候、搬运物资,梅勇华负责掌勺以及重体力活。

  陈蕾说:“绿豆与大米4∶10的比例是经过测试的,这样熬出的粥既不稠,也不稀,刚好适合路人边走边喝。”不同于小家庭的熬粥,200人份的“大量粥”不光要借助专业厨房,还要对细节反复研究,才能熬出好喝的粥。

  梅勇华原来从事技术工作,如今成了熬粥能手,对时间和火候做到了精准把握——“先放入绿豆,大火20分钟左右加入大米,再经过35分钟左右就基本完成了,最后闷5分钟会更香。”在一个半小时的熬制中,梅勇华需要不停地搅拌,一边观察粥的粘稠度,一边调整火候。

  身穿统一服装,在厨房内不一会儿就出汗了,但梅勇华和陈蕾还是坚持着装规范:“帽子、口罩、手套、袖套都是入厨房的基本装备,此外,我们都需要有健康证。”

  这杯粥看似简单,其中的智慧却不小。“一粒粒米,就像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很硬很自我,大米经过水洗、搅拌,在水当中相互碰撞,经过长时间磨合,米开了,香味也出来了。人与人之间也是这样,在相互磨合的过程中,人的心也打开了,能凝聚在一起,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来奉粥的初衷。”

  推广不易贵在坚持

  志愿者们真切地感受到,爱心粥推广之路不易。刚开始时,也曾被路人指责:“你们是作秀吧?”“这个粥干不干净?”由于粥车占道,有段时间城管还会让志愿者们离开,不要侵占人行道。栈长陈亮兵说:“爱心粥能坚持这么久很不容易。”

  今年3月,陈亮兵到素食餐厅用餐,向老板邵女士提出想在这里设一个分栈的想法,没想到得到了邵女士的支持。于是,他们招募志愿者,合资买了粥车、粥桶以及大锅,制作了志愿者服装,开始了奉粥活动。餐厅为此还增加了4点的早班。

  “一开始,路人对此不屑一顾,有些志愿者心情有了波折。国内其他地方的爱心点,最后只有栈长一个人坚持熬粥奉粥。”陈亮兵坦言,自己现在有这个团队很幸运,团队中已经形成了分工合作的氛围,还增加了专门管理人力、宣传、后勤、熬粥的专业志愿者。“大家都是自愿过来,有点像创业,因此都很珍惜。”

  志愿者们想方设法让奉粥得以进行。为了解决占道问题,他们就把分粥改在广场上,然后让志愿者们一杯杯端到人行道上。看到我们一天天的坚持,一些市民慢慢接受我们,他们也感受到了传递带来的快乐。

  冬天熬红豆粥,夏天配绿豆粥;为了让上班族“兜着走”,装粥的杯子还增加了盖子和勺子……为了长期运营,陈亮兵期待有更多志愿者加入,或许莘庄爱心点成熟后,上海会有更多路口涌现爱心奉粥。

  本报见习记者祝越记者顾一琼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