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岗位极化”现象值得关注

  • 发布时间:2014-08-26 02:30:53  来源:新京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宏观大势

  岗位极化,即高工资、高技能的岗位和低工资、低技能的岗位在增加,中间岗位却在缩小,劳动力市场结构向哑铃形发展。

  一切不以提升微观福利为目标的宏观增长,都是无用功。而微观福利的基础,则是就业,8月21日至23日,一年一度的Jackson Hole全球央行年会把就业作为讨论的核心话题。由于这届会议没有国际投行经济学家的参与,所以,市场把目光都聚焦在了耶伦和德拉吉身上,但笔者认为,相比欧美央行行长含混不清的政策暗示,更值得关注的是学院派经济学家在本次会议上着重讨论的主题:岗位极化。

  多位参加今年Jackson Hole会议的经济学家都对岗位极化进行过研究,仔细阅读他们的学术论文,可以发现:过去25到30年,美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两大趋势性现象。其中一个就是岗位极化,即高工资、高技能的岗位和低工资、低技能的岗位在增加,中间岗位却在缩小,劳动力市场结构向哑铃形发展。另一个现象是无就业复苏,即经济复苏对就业岗位增长的提振效应非常有限。

  岗位极化的成因是企业生产流程化对中间岗位产生了挤出效应,以及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对中间岗位形成了替代效应,而非流程化、人工智能应用有限的高级岗位和低级岗位却不受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岗位极化并不是一种平缓形成的趋势,美国的经验是,88%的中间岗位消失发生在NBER判定的衰退阶段,而一旦消失,中间岗位的恢复非常困难,这同时就对危机后的无就业复苏提供了解释。

  从岗位极化现象看美国,美国政策内视性特征将长期存在、甚至逐渐增强,原因在于:一方面,岗位极化解释了耶伦在年会上强调的“美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大量闲置资源”,在中间岗位恢复缓慢的背景下,闲置资源难以被足够的工作机会所消化,因此,美联储可能更有理由延长低利率政策;另一方面,岗位极化解释了美国消费增长瓶颈的出现,哑铃形的劳动力市场本质上和美国消费主导型经济复苏模式是冲突的,这意味着美国经济复苏力度将较为有限。

  中国当下出现岗位极化现象的可能性同样不容忽视:第一,中国人口红利正在渐次减小和消失,企业成本控制意识上升,削减中间岗位的可能性广泛存在;第二,中国企业生产现代化程度和科技水平正处在快速上升阶段,对中间岗位的冲击不断加大;第三,中国经济在长期快速增长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增速放缓势在必然,虽然目前经济增长率的降低反而伴随着就业的增长,但美国经验表明,经济下行阶段很容易出现突然的、大幅的中间岗位消失。

  考虑到岗位极化现象对微观福利的可能冲击,笔者建议:首先,政策层应加强对美国劳动力市场两大现象的跟踪研究,对岗位极化形成机理、作用机制和政策应对形成更理性的认识;其次,应强化经济增长的底线意识,用适时适度的微刺激保障中国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本质上看,这不是一个面子问题,而是事关民生的核心问题,不仅一定的增长力度才能实现足够就业,而且,如若经济增长失速严重,很可能突发中间岗位大幅度消失的局面,这将造成难以挽回的长期福利损失;此外,应在大力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流程优化的同时,通过包括税收在内的一系列配套政策,鼓励企业维持并增加中间岗位;最后,应通过理念引导和教育培训机制的改进,着力培育有专业性、独特性、熟练度和创造力的劳动者队伍,进而在保障经济创新发展的同时,从根本上缓冲岗位极化现象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程实(作者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