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12日 星期天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断了传承 怎当遗产

  • 发布时间:2014-08-24 05:45:14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只有传承教学相长,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

  8月20日,在文化部召开季度例行发布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成为关注焦点。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已建立了一整套制度,但是“传承无人”的难题仍然难解。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如果没有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本不会存在。由于现在掌握“非遗”技艺的人大都是高龄的老艺人,这些技艺已到了即将消逝的边缘。如果不及时让老艺人出来传艺,极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正如多年从事民间文艺抢救工作的作家冯骥才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脆弱的,往往是“人死艺亡”。

  当前,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不断探索有效保护的办法,争取在保护和传承等重难点环节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创新手段之一,就包括对非遗进行合理的生产性保护,其中包括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提供相应的扶持措施。

  来自文化部的信息是,从2008年开始,中央财政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提供每人每年8000元的传习补贴,而从2011年开始,金额提高到每人每年10000元。此外,针对代表性传承人和保护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未来文化部将会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帮助他们提高非遗研究、传承和生产创作的水平。

  培养传承人,就有可能打破非遗一直以来的“家传”规矩,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非遗保护新时代。例如,北京西城区的非遗项目丰富,但目前全区非遗传承人普遍年龄偏大,平均年龄在65岁左右。有些项目被设为“濒危非遗项目”,还有些项目已经随着传承人的离世而失传。北京刻瓷、裕氏草编、泥塑彩绘脸谱、戏曲盔头制作技艺,这四项从不曾外传绝技公开招徒。为了培养传承人,北京西城区首次面向社会招募非遗传承志愿者。传承人会向选拔出来的传承志愿者传授非遗技艺,表现优秀的志愿者可以作为非遗传承人的入室弟子,成为非遗传承人。

  过去,一位拥有绝技的高人,绝不会轻易向外透露自己的独门秘密,甚至对自己的子女也有诸多限制条件。现在经过政府牵线收徒传艺,把自己经营多年的绝技传授给予自己非亲非故的人。他们在享受并发展自己所持有的“非遗”权利的同时,还将担负起传承后人的责任和义务,从而确保“非遗”后继有人,这的确是一大进步,让人叫好。

  为了保持生命力,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积极地将新一代青年人吸收进来成为非遗传承者。任何一种技艺和艺术,如果不能随着时代演进和发展,必然会缺乏生机与活力。现在全球范围内都掀起了中国文化热,“非遗”传承人身怀的绝技都是长年累月磨出来的,并非一日之功。五大宫调、剪纸、葫芦画……这些在江苏连云港曾见惯不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却珍贵又罕见。连云港市新海小学率先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课堂,组成兴趣小组,并请其中几个项目的传承人担当教师,让孩子们从小开始接触这些民族特色文化。

  可以说,只有传承教学相长,扬长避短,才能让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生生不息,永续发展。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