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由“读”及“写” 阅读好书练就优秀“笔杆子”

  • 发布时间:2014-08-21 05:35:56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读书与写作,似乎是永远也割舍不开的两兄弟。书中的营养带给人们的影响,不仅仅是思维上的丰富,更是笔尖上的流畅。如何由读及写,将所看到的优美语句转化为自己所用,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笔耕不辍长年累月地练习。本期《苗地》特地邀请到了《成都日报》资深记者陈晓霞作为访谈嘉宾,为大家介绍一名资深“笔杆子”是如何从一本本好书中磨炼而出的诀窍。

  陈晓霞:

  成都日报社高级记者、首席记者,获得包括国家级报纸类优秀栏目一等奖、“四川新闻奖”特等奖等各级各类荣誉逾百项。出版过一部深度报道作品集,担任过两部书籍的总撰稿。在国内新闻界首次提出了深度报道“圈层式思维”理论观点,论文《“圈层式思维”与重大突发性事件的耦合效应》获得省级优秀奖并收入相关论文集。

  读写不分家与新记者分享阅读窍门

  陈晓霞的专业并非文学或新闻,而是外语,喜爱写作的她在上学时代就曾尝试过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作品的创作。当上记者,实现儿时的梦想后,陈晓霞渐渐悟出仅凭那点底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用文学语言和想象力无法给予真实的表达和还原。“于是,我感到必须要补课:一是边实践边学习——虚心求教前辈老师,仔细观察和揣摩他们怎样采访和写稿;二是提升理论水平——参加人民日报社新闻智力开发中心函授部四川大学培训点的课程。”学习了《采访与记者修养》、《怎样写新闻通讯》、《新闻作品评析》等新闻理论教材后,陈晓霞有所顿悟,“特别是《从观察到写作》一书中,谢觉哉、鲁迅、夏衍、叶圣陶、老舍、曹禺、秦牧、吴晗等大家所谈记者的修养和需要的广博知识,如醍醐灌顶,让我懂得了怎样从思想和技术两个层面去当一个名副其实的记者。”

  成为老记者后,陈晓霞开始带领新入行的记者学习新闻写作,在这过程中,“阅读”成为她不忘提醒新记者要养成的好习惯。“我会让年轻记者们多读、用心读一些好稿件,看别人是如何构思和落笔的。鉴于他们对要采访的话题比较陌生,需要帮助他们厘清思路和方向,我会建议他们读一些相关的书籍或资料,增加背景知识。”不光指导如何读书,陈晓霞有时也结合书籍内容跟年轻记者讲怎样把这些知识融入采写过程中。不少阅读广泛、头脑敏锐的新记者,一点即通,很短时间就成为新一代“笔杆子”。在她的指引下,新记者们一级级地上台阶,一点点地变成熟。

  专业阅读很重要鼓励学生创新写作

  今天的中小学生处在一个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多元化的阅读方式,不断更新的知识,拓展了他们的想象空间,使得他们见多识广,接受能力强。“这种信息时代特征为那些爱好写作的学生提供了形成多元化甚至超前思维方式的环境条件,因此,孩子们在写作中偏好创新或求异。我认为这种现象是正常的,是与时俱进的产物。”陈晓霞表示,虽然中小学生在写作中追求创新没错,但家长和老师们也要注意因势利导,引导得当,会收获让人欣喜的探索果实,甚至可能会辟出新蹊径;反之则会与现实脱节,变成空中楼阁。

  “过去,读文学作品或其他书籍时,最喜欢摘抄书中的名言警句,还要背诵。”陈晓霞回忆,有一段时期很难借阅到外国文学作品,当她获得一本《海涅诗集》时,如获至宝,硬是把整本诗集给抄了下来。当了记者,特别是钻研深度报道领域后,一些理论和专业书籍的阅读要求就变得不可或缺。“读到有精彩观点或论述的页面,我都会顺手拿一张报纸撕成条就当书签用,纸条长短表示引用的轻重缓急。”所以,陈晓霞读过的书都长了密密的“胡须”。再后来,电脑的普及逼迫她需要看不少电子版资料,她也会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字体等,分别标注出资料中重要的段落句子,如有感想,就在相关句子或段落后面加上括号及时写下来,并用不同颜色与正文区别开来。“所以,我的文档经常是‘多姿多彩’。”陈晓霞笑言,正是这些看似细微的阅读好习惯,让她笔杆子功夫越练越硬,与书影随行、与事业结伴、与人生相映。

  本报记者 陈瑾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